資料鍊金師的解密之書:《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召喚改變音樂世界的演算法

0
87

大家現在都用什麼方式聆聽音樂呢?是依舊難以割捨實體音樂的美好,還是擁抱串流的便利?

從九〇年代的錄音帶、黑膠唱盤、CD,到如今的串流平臺,我們聽音樂的方式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這期間,還經歷了網際網路、Napster、iTunes、iPod 與音樂下載的混亂時期。曾有一時蔚為風潮的研究顯示:「人在30歲左右就會停止發掘新的音樂。」但「串流」這匯集全世界、全種類音樂於一鍵的平臺不僅讓人欲罷不能,還激發我們無盡的探索欲望。而那一句「你可能喜歡」,宛若魔法,吸引人們不由自主地點擊,也讓人不禁好奇:為何演算法像是擁有讀心術一般,能精準推薦自己喜歡的音樂?

我小時候對於「超級有錢的大人」的定義,是每週都買得起一張新唱片——等等,是兩張!而我的這種想法其實不算離譜。我小時候的黑膠專輯大概都是八塊美元一張,而等我變成有工作的大人時,音樂進入了 CD 時代。偶爾我想買的 CD 會有十二塊的特價,但也有些進口 CD 會賣到二十四塊。正常沒有打折的「原價」一般是十五塊,所以一週買兩張專輯就要三十塊,全年下來就是大概一千五百美元。一千五百美元可不是小錢,大部分人一年的音樂花費都離這個數字很遠很遠。

真的把這個錢花下去,你一年可以到手一百張專輯。這聽起來也蠻多的。你真的可以每年都愛超過一百張新專輯嗎?要是你一年只聽一百張專輯,那我幾乎可以確定你的「愛專」會遠少於一百張。但用購買的方式去發掘你會喜歡的專輯,不論任何時候都是一種很笨的做法。對比 CD 時代年均二十五到六十美元的音樂消費金額,一張專輯十五美元都是一個讓許多人卻步的價格,畢竟你只是在開福袋而已,而就算你夠有出息,付得起十五美元一張專輯,要在實體音樂年代用探險滿足好奇心的時間成本也一樣能嚇死你。

Napster 讓這個問題有了些許的改善。終於你不用在唱片行裡走來走去,也照樣可以尋找你喜歡的音樂。但你依舊需要知道自己在找什麼,找到檔案之後你也依舊需要自行集中管理。iTunes Store 幫了個大忙,它內建的預覽功能讓情況有所改善。當年在唱片行裡翻著唱片收納盒的我,要是手指碰一下收縮膜下的曲目就能每首歌試聽個三十秒,那我的童年絕對會變得大不相同。

串流徹底改變了這一點,是靠兩種有著緊密關係的辦法。首先,顯而易見地,用訂閱制提供音樂,可以把好奇心的成本降到幾近免費。一年一百二十美元比起以前一年花二十五元(然後可能連著好幾年都是零元)的你,當然也是一筆錢,但這種串流定價的基本假設是只要你對音樂還有那麼一點點在意,那每年至少應該會有八張專輯讓你愛到覺得十五美元也不算貴。而有了串流,你就可以省下亂槍打鳥的錢,慢慢找到這八張專輯。而如果使用靠廣告獲利的串流服務,你的成本就是聽廣告的時間,就像你享用「免費的」電視或廣播或大部分的網路服務那樣。以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這兩個概念都是認為:現在回頭看著像是音樂消費盛世的 CD 年代,其實並未有效讓更多人按他們內心對音樂的真實喜愛,花費等值的金錢;而要讓這些人懷著同等的音樂之愛去增加消費,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善他們的聆聽體驗。

軟體工程師、演算法設計師、音樂布道者,以及長年擔任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臺 Spotify 的資料鍊金師(Data Alchemist)Glenn McDonald集結他在美國新創音樂智能資料庫「回聲巢」(Echo Nest,後被 Spotify 併購)的工作經歷並以個人化推薦功能與音樂體驗創始人之一的身分,撰寫了《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 Spotify 資料鍊金師全剖析》一書。不過他強調,本書並是在講 Spotify,他也不會透露前公司的內部機密,「不知道企業機密壓根不影響各位認識音樂串流。」

「曾經有人哀怨地表示串流或許拯救了整個音樂產業,但它也可能在這過程中犧牲了一些『難以理解』的音樂。我想這說法是混淆了兩種不一樣的恐懼,但我覺得這兩種恐懼都沒有不合理就是了。」Glen McDonald 於第十三章〈在隨選播放的世界裡乏人問津的音樂:前途未卜的爵士、古典、實驗等曖曖內含光的音樂藝術〉寫道。Glen McDonald 研究並分析了5億會員的數據,以探索音樂與我們自身的祕密。「就統計論而言,你真正最喜歡的歌曲有很大機率還在等著你——第一次去聽。」他以風趣明快的筆調,結合深厚的科技知識,從文化歷史、工程技術到音樂類型的劃分,深入剖析串流平台與演算法如何在短短20年間重塑我們的聆聽習慣。

所以如果我們覺得串流在殺死那些年長者喜歡的音樂,那我們就必須解釋何以較少年長者從⋯⋯他們原本用來聽音樂的天曉得什麼辦法⋯⋯轉檯到串流平台。如果長者原本是買唱片來聽,那我必須說還在買唱片的爵士樂迷絕對多於流行樂迷,所以如果一定要說串流有什麼效應,那靠老歌迷捧場的音樂類型也應該要較具抵抗力。

但我是強烈懷疑老歌迷在前串流時代所做的事情,並不是買唱片來聽。特別是在爵士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所謂的「爵士」是現在的老人家在年輕時最蔚為風潮的那些爵士作品,那麼這當中就會冒出一個巨大的干擾因子,那就是音樂與樂迷都會變老,而所有流行事物的熱門程度,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腐朽。就算我們除了「爵士」以外什麼音樂都不懂,我們多半可以預期爵士樂會兀自優雅地變成一個小眾類型,不論音樂格式或聆聽科技如何變化,都會被一群在歲月終老去且日漸凋零的聽眾偶而聽著、懷念且珍愛著。

不過爵士樂並沒有活在真空中,且這種恐懼會聚焦在爵士身上也並不光是個巧合。說起降臨在爵士身上的壞事,早在串流時代之前很久就出現過一個大魔王,名叫搖滾樂。在你數落 Spotify 與 YouTube 的種種不是之前,你多半應該要先想想當年的貓王艾維斯與天團披頭四,各自該分到多少責任。如果說爵士真的奄奄一息,那它是在哪一年初露敗象?你硬要說二〇一一年,我是不太想買帳。

而由於搖滾樂,特別是披頭四那一掛的搖滾樂,是與現代錄音科技同步到來,因此大部分追溯回一九六〇年代末尾的「老」音樂如今聽起來,聲音都還算跟得上時代。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根基發軔於那之前的音樂風格不僅要與人類文明中風格的週期性競爭,如今還得與另外一項現實競爭,那就是音樂風格基本上已經不會被科技因素推著退出流行的行列。

當凱特・布希(Kate Bush)那首一九八五年的〈跑上那山丘〉(Running Up That Hill)因為出現在科幻恐怖美劇《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中,而在二〇二二年登上排行榜榜首時,那從文化與歷史角度看來都是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但如果就聲音而論這件事實不足為奇。

延伸閱讀:《怪奇物語》神力復興80年代,Max 讓 Kate Bush 的〈Running Up That Hill〉奇蹟回榜

「一首歌只要在空氣中振動過,它就應該要能夠被重新召喚出來。」

若對以下感到好奇:串流如何取代了實體音樂,並讓我們重新願意付費?演算法真的懂你的音樂品味嗎?當排行榜被泰勒斯和小賈斯汀霸占,小眾音樂還有生存空間嗎? 只要上傳音樂平臺,我也有成為搖滾明星的可能嗎?Glenn McDonald 於《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書中用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情,精闢且透澈地分析推動音樂產業變革的種種核心議題,一一解答關於我們對音樂的所有疑問,並看見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文化現象。

❝ 我希望串流不僅要協助難以理解的音樂活下去、要持續提供現有的幫助,而是能化為實際的證明,證明音樂、找到音樂的過程,還是始於內心自我覺察的旅程,其實都不「難以理解」,並且這一切都伴隨著一種信念:外面的世界裡還有其他人的存在,這些人之所以有趣正因為他們與你不同,而你不必移動就能聆聽他們正唱著的那些歌。❞ ──Glenn McDonald


《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 Spotify 資料鍊金師全剖析》
(You Have Not Yet Heard Your Favourite Song: How Streaming Changes Music)

作者: Glenn McDonald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木馬文化
購書連結:博客來


⭐ 抽獎 ⭐

樂手巢現在就送你《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按讚樂手巢 Facebook 粉專,留言標記一位朋友並寫下你被演算法推到最喜歡的歌曲是?
抽獎連結:https://reurl.cc/r3LAer
▷ 活動獎項:將抽出《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2本
▷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12月20日 20:00
▷ 公告日期:2024年12月20日 20:10(公告於本篇貼文


注意事項:
1. 樂手巢保留活動中止修改暫停提前結束之權利
2. 獲獎者請於2024年12月22日前私訊樂手巢 Facebook 回覆個人真實姓名、電話,樂手巢將聯繫後續事宜

文字整理:Yuki/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木馬文化

The Who、化學兄弟都嫌美國巡迴貴到辦不下去!簽證費用翻倍、串流分潤低下讓樂團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