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舉辦「鼓起韻湧——黃瑞豐鼓樂人生50週年音樂會」時,編曲、製作巨擘「Baby」鍾興民也現身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在欣賞完 live 後,他興奮地向臺灣鼓王提議:「仙仔(對樂師老前輩的尊稱),我們來合作一張專輯吧!」播放鍾興民和瑞士小號手 Yannick Barman(亞尼克巴曼)合作的《阿爾卑斯的日落》,黃瑞豐發現鍾興民作的曲子非常細膩、用心,無須任何語言,就能浮現豐富的畫面感,日後為他操刀的《潮CHÁO》專輯,也能精準抓到他特有的 tone。「Baby 知道我能做的是什麼,所以在這些曲子中可以聽到我在流行、搖擺、古典、搖滾與放克之間自由流動。我們想用不可歸類的風格表達前瞻性,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音樂樣貌。」
2023年,三位樂界傳奇都站上了第34屆金曲獎的舞台,鍾興民和 Yannick Barman 憑《阿爾卑斯的日落》榮獲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鍾興民和黃瑞豐憑〈市場內的苦瓜嫂〉獲頒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想一次聆賞兩大鍍金鉅製嗎?機會就在2025臺南國際音樂節 Trinity 金曲之夜!
最簡單的,往往最困難
「我從小就每天做夢,希望成為一個音樂家。」
1950年,黃瑞豐生於高雄市,他最初是學吉他,後來因緣際會開始打鼓,14歲起進入夜總會學習爵士鼓,青年時期是台中清泉崗 CCK美軍俱樂部鼓手,入伍擔任軍樂隊小鼓手,退役後踏入演藝圈,擔任台視大樂隊鼓手,並持續為電影、電視、廣告、唱片配樂爵士鼓及打擊樂錄音,也發行個人專輯。至1998年,他創下十萬首錄音單曲紀錄。2000年成為首位登上國家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的爵士鼓獨奏藝術家。
▲ 黃瑞豐有「臺灣鼓王」美譽,2016年榮獲金音創作獎傑出貢獻獎、2020年榮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打鼓超過一甲子,黃瑞豐一直是推進無數旋律的心跳,他發現時代的轉變會影響樂手的舞台,好比以前是在夜總會、Piano Bar、綜藝節目等場合演出;現在的表演平台則從實體擴展到線上,並常見結合古典、傳統與流行樂手,而風格也走向融合。他提醒,演奏者不該將音樂類型視為束縛,重點是促成與和聲、和弦、旋律的和諧度。唯有經驗老道,才能共構美好。
以《潮CHÁO》專輯中「最刺激」的〈序曲〉和〈十二部曲〉為例,黃瑞豐說:「曲子聽起來好像沒有幾個音,但交響樂團奏起來非常氣勢磅礴,這是最開放、最自由的挑戰。它不只旋律優美、簡單易懂,又很容易讓人融入其中,連我外孫都會哼,你看多好聽!」
黃瑞豐引以為傲地說,《潮CHÁO》專輯有許多曲目是由女兒霏霏(爵士風/麥丁文化負責人 黃毓霏)取名。像是〈洄岸 Waves〉,音感上,鍾興民設計漣漪般的溫柔音波,而黃瑞豐的鼓奏也像夜晚的細浪,一進一退地反覆迴盪。「洄岸可以是回流,或巡迴表演的意思。我女兒辦音樂活動時,又從『晚會』的台語得到靈感,把同音字倒過來變『洄岸』,讓這個歌名更文雅有趣。」
「水」可說是《潮CHÁO》的核心意象,黃瑞豐表示,〈細川行流〉連結他喜歡游泳、常常在山區溪流間釣魚的記憶。而〈又見阿郎〉與八點檔連續劇同名,可以聽出扛著鋤頭、走在鄉間鐵枝路的灑脫性格。〈幾代人〉穿插捷運廣播音效,帶出農業、工業到科技社會的時代轉動。任憑潮來潮往,熱情的鼓手為了音樂夢持續快樂地出航。
延伸閱讀:台灣鼓王黃瑞豐:如果沒有熱情,要如何在音樂的海上擺渡這麼多年?
與非凡之人相遇,為人生增色
旅居台灣的 Yannick Barman 是獨具冒險精神的瑞士小號手,他年輕時期周遊各國,曾在洛桑交響樂團擔任次小號與獨奏,也加入過許多爵士樂團,有過「29」與「Herz aus Glas」等偏實驗聲響的Audio/visual組合,也有 KiKu、fr::yk、nails 等游移於自由即興、Post-bop、與實驗電子的樂團。他擅長在 glitch 肌理裡融入北歐冷冽小號聲線,並以即時效果器或數位訊號處理將小號轉化成另一種聲響。
▲ 瑞士小號手 Yannick Barman 是擁有特殊現場風格與獨特音樂類型的 solo artist。
回顧舞台上、錄音室裡的點點滴滴,Yannick Barman 有感每次遇見非凡的人,都為他的音樂旅程增色不少。「音樂讓我跨越了國界,讓我可以跟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觀眾和音樂人同儕加以連結。每一次相遇、每一個合作、每一場表演,都為我的生活增添有意義的價值。所以造就我成為藝術家的,不是一次性的瞬間,而是一系列的累積。」
以收錄在《阿爾卑斯的日落》的〈Souvenirs Dormants〉為例,Yannick Barman 說這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作品,「這首曲子我已經演奏了超過25年,它隨著我的成長而不斷演變,即使呈現出新的形式和情感,也仍然忠於它的本質。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陪伴你走過這麼長的時間,並且成為你的一部分,每次演奏時,都承載著所有塑造它的經歷和回憶的重量。」
Yannick Barman 對自己熱愛的音樂,同樣保持積極的態度,他說:「關於音樂的一切,我都不會視為『困難』或者『有問題』,而是用靈活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各種挑戰。對我來說,創作過程不在於克服障礙,而是關於探索、表達,以及找到實現願景的最佳管道。如果一件事情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我會加以適應,並且找到解決的辦法。」
延伸觀看:《育哥放大爵》華流頂級小號手 Danny 老師現身說法:爵士小號手的10個 Yes & No 🎺
嘔心瀝血,只為了掙脫捆綁、做自己
鍾興民生於1966年臺南,他以紅螞蟻合唱團鍵盤手身分出道,之後成為演唱會鍵盤手、作曲師、編曲師、製作人,2007年與黃韻玲共同成立果核音樂,並跨足節目製作。他生平參與的作品上千首,並且是金曲獎的常客,如〈雙截棍》、〈布拉格廣場》獲最佳編曲,《被遺忘的時光》、《鍾興民作品集─飲食男女II 原聲帶》獲演奏類最佳專輯獎,《鍾興民作品集Initial value》獲技術類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 鍾興民生於1966年臺南,受沈光遠之邀,成為紅螞蟻合唱團鍵盤手,作曲、編曲及製作生涯橫跨30載,對形塑華語樂壇風貌貢獻卓著。
流行樂的養分讓鍾興民在製作《阿爾卑斯的日落》時,能跳脫爵士樂的框架。「我想凸顯弦樂跟小號之間的共鳴,但是我又得把鋼琴編在裡面。它還要有類似古典樂『編死』的作曲概念,也就是你必須照著彈,才能夠產生預期的聲響,但是我又希望它能有爵士樂的靈活和即興色彩。」他感嘆,有時候怎麼彈都覺得不滿意、不對勁,或一點感覺都沒有,於是又全部打掉、重新再來,光是錄鋼琴,他就花了快一個月的時間。
即使陷入了漫長的編曲煎熬,鍾興民依舊不屈不撓地「做自己的音樂」。他指出,很多音樂人都被捆綁得太深了,好比將爵士樂手、古典樂人時常被限縮在特定領域,而「無法歸類」也會削減舞台。「我常納悶,難道大家的聽覺一定要像收納櫃,有分門別類才知道怎麼欣賞嗎?我非常不喜歡被歸類,那些捆綁都太封閉、枷鎖太大了。你要讓傳統與創新和諧交融,就別去阻擋內心的感覺,只管讓你的心自由自在地飛翔。」
延伸閱讀:「因為它,讓我們能在音樂的路上繼續前行。」Rocker 們的烈火青春 Yamaha 熱門音樂大賽
保持靈活,進化不可思議的豐富視野
「2025臺南國際音樂節-Trinity 黃瑞豐 x 鍾興民 x 亞尼克.巴曼《金曲之夜》」除了完整演繹2022年專輯《潮 CHÁO》、《阿爾卑斯的日落》全曲目之外,也有鍾興民個人純弦樂作品,如:〈紅樹林〉、聖嚴法師電影《本來面目》配樂,以及紀錄片《台灣超人》中鍾興民寫給母親的管弦樂等。黃瑞豐認為選在臺南市文化中心舉辦,對出身台南的鍾興民別具意義,是對家鄉的可貴回饋。
黃瑞豐對〈十二部曲〉印象深刻,因為他得周旋於12個同時進行的弦樂聲部之間。「一開始有類似木魚的聲響,我就拿一顆木魚跟它一起敲。很簡單的旋律,卻能營造出快馬奔騰的感覺,也給鼓很大的表現空間。最後啪一聲戛然而止,我加了一個很我個人作風的 china(銅鈸)做 ending,非常過癮!」
〈市場內的苦瓜嫂〉是另一首備受期待的金曲,反映鍾興民從小在台南市場裡看到的媽媽們,「我在這首曲子詮釋一種偉大的台灣女性,她們肩負起一家的重擔,在市場賣菜,回家還要煮飯給一大家子吃,日以繼夜地照顧家庭,拉拔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在黃瑞豐眼中,〈市場內的苦瓜嫂〉非常自由即興,是不可思議、難以歸類的創作。「Baby 老師是一個很有創意思想的人,整個腦袋就是一片很豐富的視野。演奏這樣的曲子,說真的,聽起來越簡單其實越難。」
當台灣的爵士音樂節、演唱會風起雲湧,也常見國際跨界融合,黃瑞豐認為未來有各種可能性,建議音樂人延續使命感,打好基本功、長期累積經驗,而觀眾也應建立付費欣賞音樂的觀念,讓音樂跟著社會一起進化。Yannick Barman 也提醒,儘管來自不同的傳統、文化或音樂背景,但每種養成都不該變成限制。「關鍵是保持開放和靈活,讓音樂自然演變。當藝術家願意探索、冒險並放鬆對嚴格定義的執著時,創新就會發生。這並不是在強迫傳統與現代達成平衡,而是讓音樂自由流動,擁抱隨之而來的創意可能性。」
在擁有完全的創作自由同時,Yannick Barman 認為演奏者也應承擔責任,因為爵士樂合奏很注重音樂家的互動,這賦予爵士樂不斷變化的動態體驗。「實驗性聲響的可能性無窮無盡,尤其是電子音樂,總是能不斷突破界限、發現新質感。」為了出類拔萃,他專注於精進自我,並總是與一流人才為伍。「有創意和才華洋溢的人能啟發、刺激我成長,讓我保持在最佳水準。」
鍾興民近來與他的四重奏樂團在亞洲巡演,並著手製作一張新專輯。他表示自己不做夢想家,也不需要響亮的頭銜,而是期許自己永遠當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實踐者。
「音樂是一個持續的旅程,而我總是期待下一個創作挑戰。」
【2025臺南國際音樂節-Trinity 黃瑞豐 x 鍾興民 x 亞尼克.巴曼《金曲之夜》】
時間:2025年4月19日(六)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
撰文:蔡舒湉 Lala
資料協力:麥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