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36》「唱自己的母語沒有任何錯!」美國國家錄音學院主席 Panos A. Panay 期望世界聽見「美國以外」的聲音

0
68

近年來由於網路、串流技術的興起,音樂產業可謂正經歷天翻地覆的改變作品的傳播速度大幅提升,音樂市場也日益走向全球化。「葛萊美獎」作為全球最具指標性的流行音樂獎項,面對這樣的局勢,未來又將如何因應與轉變?2025金曲國際音樂節特別邀請 Recording Academy(美國國家錄音學院)主席 Panos A. Panay 與引言人 SXSW 音樂節副總監 James Minor 進行「葛萊美視角:如何塑造全球音樂產業的未來」對談,說明葛萊美獎未來的經營方向。


▲ SXSW 音樂節副總監 James Minor 與 Recording Academy 主席 Panos A. Panay。

2022年開始擔任 Recording Academy 主席的 Panos A. Panay,過去曾任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全球戰略與創新高階副總裁,並創立開放音樂倡議組織(Open Music Initiative)。與此同時,Panos A. Panay 也身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連線科學的(Connection Science)研究員。

而在 Panos A. Panay 為了求學與工作來到美國之前,他出生、成長於塞浦路斯這個位於歐、亞、非三大陸之間的小國家。也因此,他自小接觸到的音樂,相對於以母語(希臘語)演唱的歌曲,更多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土耳其等地,各種文化與語言融合的作品。

此外,塞浦路斯也並非是像美國、英國的流行音樂重鎮,因此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日常中能接觸到流行音樂的管道,只有一個由賽馬頻道改制成的電台。當時他為了想要聆聽傳說中的「爵士樂」,還必須千里迢迢跑到當地的英國大使館,就為了借閱一卷 Miles Davis 的錄音帶。他也憶起第一次聽到 Duran Duran 以及 Led Zeppelin 的震撼,那樣狂放不羈的聲響,完全突破了他對音樂的想像,為了進一步瞭解,他開始翻閱《SMASH HITS》雜誌,不僅更深入認識80年代的英倫音樂,也啟蒙了他對音樂的熱忱。


▲ 《SMASH HITS》雜誌。

網路讓世界聽見更多「美國以外」的聲音

網路對音樂產業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現在的音樂市場和從前已截然不同,串流平臺的興起,讓音樂的傳播速度快了上千倍。在網路上只要按下搜尋鍵,便能輕易取得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創作。即使如此,Panos A. Panay 認為「英語系國家霸權」仍是當今音樂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時至今日,流行音樂市場中最火紅的主流音樂,無論是 Taylor Swift(泰勒絲)還是 Beyoncé(碧昂絲),都依然是「美國製造」。目前世界上45%的音樂產值都被英語系國家壟斷,因此作品的好壞,都是美國/英語系國家聽眾說了算,大幅地限縮了非英語系國家音樂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也令音樂的美學趨於單一。實際上來自美國的聽眾人數,只占了全球人口的3.4%,卻擁有壓倒性的話語權,能夠決定作品的市場價值。在這樣的文化霸權之下,他期許能夠透過葛萊美獎與 Recording Academy 的努力,讓更加多元的文化有機會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直言,葛萊美獎過於「美國中心」的問題一直存在,即使是近年流行的「DEI」(多元、平等、共融)也是一個「美國詞彙」,但是,使用美國中心的視角來定義「多元」時,將會產生相當多的偏見與誤解。當任何族群在國際上被忽視、遭到文化挪用或太少被提及的時候,都是不公平的。

Panos A. Panay 強調,以美國為中心的想法來定義世界各地的音樂相當荒謬,他希望能與美國以外的音樂人合作,帶來更多屬於他們的文化,為組織增廣見聞「我從一月就飛遍了世界各地。」他笑著說:「還好聽音樂不需要護照!」同時他也分享,此次來臺就是為了發掘臺灣優秀的音樂人,也是為了招攬母語非英語的臺灣創作者進入 Recording Academy,為他們的團隊賦予更豐富的聲音。「我昨天和 J.Sheon 在一起,他就給我聽了不少優秀的臺灣音樂人作品。」

葛萊美的目標:以行動讓音樂產業真正「多元」

當討論到音樂製作人時,你會想到哪些人呢?或許是 Phil Spector、John Cale,又或是 George Martin?多數人腦中首先浮現的,往往都是這些白人男性製作人;那麼女性製作人呢?Panos A. Panay 點出,女性與黑人音樂工作者的名字,確實難以在搖滾史上留下深刻印記。「在聲音工作的領域中,占據主導權的總是白人男性。」正因如此,Panos A. Panay 希望葛萊美團隊能以「為創作者打造最友善的環境」為目標,並致力讓評選團隊的組成在國籍、文化、種族、性別上都更加多元。

延伸閱讀:葛萊美嘻哈新星 Doechii——繼 Lauryn Hill、Cardi B 後第三位獲最佳饒舌專輯女藝人

「詞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動。」Panos A. Panay 這句話鏗鏘有力地點出他在執行上的方針:以行動實踐多元,因此他與 Recording Academy 近年正盡力提拔女性、有色人種與非英語使用者擔任組織領導職位。「對我來說,『多元』需要如實地反映出我們這個美麗、多元文化(polycultural)、極度豐富多樣的世界。」


▲ 史上第三位獲得葛萊美獎「最佳饒舌專輯」的女性音樂人 Doechii,同時於2025年入圍「最佳新人」和「最佳饒舌演出」「最佳非古典混音錄製」。

獎項的意義:為全世界的人介紹他們「沒吃過的菜色」

葛萊美獎的評選團隊(Voting Body)由13,000位音樂產業創作者組成,任何一位成員都能夠提名得獎候選人。評選團隊中,包含製作人、歌手、編曲人等各領域音樂藝術家,而非企業巨擘或是觀眾、評論人。因此,當音樂人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就相當於獲得全球創作者的認可。Panos A. Panay 笑了笑說道,即使是他自己,都無權決定評選結果,更經常不同意結果:「如果你沒得獎,可別找我算帳啊。」

「葛萊美獎就像是一間你熟悉、信賴的餐廳。」Panos A. Panay 以飲食習慣作為比喻,點出葛萊美獎的角色與價值:「你經常去那邊用餐,或許每次也習慣點特定的菜色。但當餐廳推出了一道你從沒看過的異文化料理,基於對餐廳的信賴,你可能會嘗試看看。也許因為這樣的契機,你才驚覺原來餃子或蒸魚也做出如此令人驚豔的變化,從而開啟新的視野。」「回頭看,你或許會意識到,原來自己以前的品味,無聊得令人難以置信。」


▲ Panos A. Panay 與 J.Sheon 共同頒發金曲獎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

平臺是暫時的,藝術性是永恆的

「有些人老愛講30年前的世界比較好,那時的音樂比較好聽,這簡直荒唐至極!每一天,都有創作者在持續生產著美好的音樂,我每天都會收到成千上萬的音檔,並驚嘆這些年輕音樂人的優秀。」談到音樂產業的未來,Panos A. Panay 充滿希冀。「就算 AI 技術正在興起,仍然有人在用著自己的自由意志,用著自己的能動性創作,那樣的意圖是沒有任何機器能夠比擬的。」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人人追求流量與數字,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一個今天還炙手可熱的平臺,明天可能就湮沒在資訊的洪流之中。「現在應該已經沒什麼人知道 MySpace 這個平臺了吧?」Panos A. Panay 笑著說。

「平臺是暫時的,但藝術性是永恆的。」Panos A. Panay 一語道破追逐流量的短暫與迷思,唯有持續積極地創作,專心致志做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才是累積屬於自己音樂事業的不二法門。他也提醒創作者們,「我所認識的每一位藝術家,無一不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全力以赴。」

▲ Burna Boy 在2024年的葛萊美頒獎典禮上帶來非洲融合音樂演出。

不需要唱英文,唱自己的母語沒有任何的錯!

被問及最想在葛萊美獎上看到的景象,Panos A. Panay 講出了一個讓全場歡聲雷動的答案:「我很期待看到一名來自臺灣的音樂人拿下最佳音樂人或是最佳專輯獎,或甚至擔任表演嘉賓。」

「你們不需要唱英文,應該唱自己的母語,那沒有任何的錯!」他補充,當波多黎各饒舌歌手 Bad Bunny 和奈及利亞歌手 Burna Boy 在葛萊美的舞臺演出並獲獎時,演唱的都是自己的母語。而臺灣的音樂由於歷史與多元的文化因素影響,具有相當獨樹一幟的樣貌,非常令人驚豔而且動聽。喜愛亞洲音樂的他,也樂意見到近年亞洲音樂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市場,為自己的族群服務。


▲ Bad Bunny 演唱波多黎各與加勒比海音樂組曲為2023年葛萊美頒獎典禮開幕。

Panos A. Panay 表示,他期許葛萊美獎能成為像奧運那樣的活動。在奧運比賽中,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代表選手,而觀眾在觀看奧運的時候,能從參賽選手身上,獲得作為國家與文化的一分子的認同感,更能一同共鳴那份榮耀。與此同時,奧運也凝聚了世界各地的參與者作為「人類整體」的向心力。「奧運象徵了『人文價值(humanity)』,音樂也是如此。」他的語氣充滿信心。Panos A. Panay 最後也再次重申,在當今的社會中,重要的是去挖掘出音樂人自身文化中的精華,將它們賦予到創作之中,並讓世界認識這些「美國以外」的聲音。

撰文:Jessie/樂手巢編輯部
編輯:Yuki Liu 劉韋琪
圖片來源:GMA、Grammys 官網、Brian McCloskey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

2025葛萊美得獎名單:Kendrick Lamar 憑 diss 曲成大贏家,披頭四、滾石等搖滾傳奇再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