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日演唱會製作的「小木橋」:株式会社 BABEL Elsa

0
126

Elsa(王儷雅)是臺灣出生、長年旅居日本的演唱會製作。大學時期在臺北東區打工,因地緣關係結識唱片與現場圈的人,畢業後就投入五月天等藝人的演唱會製作。2002年她跟著 GLAY 的北京工人體育館演出做製作,隔年移居日本,正式在日本的演出體系裡磨工。Elsa 2015年即創立個人公司 BABEL,但她很少站到臺前。直到去年與日本主辦體系共同成立 Asia Rise,專做華語藝人在日本的演唱會,Elsa 藉此分享了她開啟這條臺日通道的歷程與經驗,把自己定位成一座「鋪得平、好走的小木橋」,讓雙方順順到對岸。

近年則與日本大型主辦體系合作,成立 Asia Rise,專注把華語藝人穩定地帶進日本場館體系。Elsa 說,這些轉折把她放在一個很清楚的位置:雙語製作+在地主辦。把臺灣的創意、需求翻成日本現場聽得懂的規格與時間表;也把日本的規矩、風險點,先講清楚給臺灣團隊聽——降低摩擦、提高可預期性,就是她的工作核心。

當問推動臺灣藝人赴日、日本藝人來臺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Elsa 說,第一個永遠是文化差異。臺灣團隊擅長臨機應變;但日本團隊習慣「先把可能出事的30%都說在前面」,哪怕機率不高,也要有心理準備與備案。沒有事先說,比事情本身更難接受。

第二是市場與語言。日本是相對封閉的市場,對外語歌的耐受度不如臺灣,很多華語演出在日本,真正的日本觀眾只占一小部分;若要打開一般日本聽眾,最有效的通常是和日本藝人合作、或準備日文版歌曲與基本的日文溝通。第三是資源與成本:日本好檔期的場館很難排,跨國製作的人員、器材與交通成本也高,尤其是樂團,人多器材多,規劃要更早、損益要更實際。

以 Elsa 的觀察,臺灣在硬體、制度或觀眾文化上,哪些因素最能吸引日本音樂人或團隊來合作的點,她直言,觀眾文化是第一吸引力。日本藝人只要來過臺灣,幾乎都會被現場的熱度與友善打動,口碑回流很快。其次是創意與敘事能力——臺灣的演唱會不只把歌單唱完,常把專輯或主題做成有起承轉合的敘事演出,在相近預算裡能做出「超標」的效果,這點日本同業看了也常覺得驚豔。

Elsa 對臺灣的創作者給了一些簡單的建議:先找可靠的日本在地隊友,把需求翻成當地流程語言;能和日本藝人合作就合作,準備幾首日文版歌或關鍵橋段用日文說;從小而穩的 showcase/小場開始,用每一次的口碑長下一站;最後,把細節當本事——器材、彩排、時間與風險預告「寫在前面、做到最後」。

路鋪得平,臺灣到日本,其實沒有很遠。

🌟閱讀全文:臺日演唱會製作的「小木橋」:株式会社 BABEL Elsa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