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挑起反抗力量:《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0
5305

2020年全球共同受難於武漢肺炎,而音樂圈在這段期間,不論是演出與宣傳型態,或是原定發布的歌曲內容,都因為疫情而有了不小的變化。由此或許印證了音樂與社會的緊密連結,得以一點一滴的改變你我、改變意識。此文推薦作者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一書,讓我們能更加了解這些搖滾英雄們與文化交纏的時代歷程,也藉此檢視自己愛音樂的原因。


▲Bob Dylan和Joan Baez是1960年代民謠運動、反戰運動的代表。

作者張鐵志是知名文化與政治評論者及社會運動者,台大政治系、政治研究所畢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他在台灣與中港主要媒體撰寫多年專欄,主題涵蓋國際政經、台灣政治,擁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等音樂與文化相關著作。

2004初版發行

長期關注搖滾樂、文化與社會運動,細細闡述這些事物之間的種種關聯,張鐵志此系列書籍作品始於2004年在台出版的第一本書《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透過自己在學時攻讀的政治專業,以及作為一名將音樂視為一生嗜好的資深樂迷背景,在著作中介紹了自1960年代起至1990年代音樂人所關心的民權、反戰、嬉皮等議題,挑起大眾對於搖滾樂與社運的關注及辯論。

▲Bob Dylan用創作與歌唱表達自由與平等的夢想。

搖滾樂本身的內涵豐富,和文學、時尚、文化、藝術等皆密切相關,張鐵志就搖滾跟政治社會的關係,由側面回顧了其精彩的歷史意涵,從Bob Dylan為自由平等、為黑人民權寫下歌曲, Coldplay在反全球化的抗爭中呼籲追求公平貿易,到U2的Bono推動兩千年大赦與免除第三世界外債,皆探討音樂介入政治與社會的各種途徑,檢視其可能性與局限。事實上,若回到某個年代,列舉當時具代表性音樂與大事件,確實能看出其中的關連。

▲Coldplay在《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此張專輯的CD內頁呼籲大眾關注公平貿易運動。

十年間的更多聲音與憤怒

如書中節錄英國歌手Sting的一句:「我們不能因為我們不接受民主產生的結果而停止民主,而是必須透過參與、對話和理性的力量來解決問題。」若說初版《聲音與憤怒》如吹起了起義與革命的號角,此書於2015年發行的「十週年紀念增訂版」則多了一分緩和,呈現更多的是對於議題的提問與反思。

▲Pussy Riot是俄國的女性主義龐克樂團,成員們通常戴鮮艷頭套,在各大景點舉辦快閃表演。其中〈釋放鵝卵石(Free the cobblestones)〉歌曲批判俄國政治以及女性受壓迫處境,同時也談及埃及革命。

十年過去,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和這個時代產生了新連結,世界上有更多音樂創作反應了現實與公共議題,因此《聲音與憤怒》增訂版新增的篇章中,更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更多憤怒、更多聲音,像是捷克的宇宙塑膠人(PPU)反威權暴力、俄羅斯的Pussy Riot提倡女性主義,到東德、拉丁美洲等國外的社會議題與音樂皆入列,也見證了十年的轉變。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在《聲音與憤怒》中的種種歷史事件,能看到音樂人不僅致力於創作,也實踐社會關懷,企圖改變現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為純粹愛音樂的朋友們拓開新視野、使更多人關心政治與社運。台灣正好在此書完成的2014年興起一股反對力量,其中滅火器為「太陽花學運」所譜的〈島嶼天光〉更說明了搖滾樂與社會議題之於人民的喚醒作用。

回到此書的副標「搖滾樂能改變世界嗎?」,雖然改變或顛覆世界聽來遠大,但當音樂作品能抒發感受、表達想法、傳遞理念,甚至是宣洩憤怒或向世界發出挑戰,它則形成一股文化的力量。透過音樂創作中的價值觀來刺激思考,有可能改變你我、影響每個人。

而身為樂迷,在此靜心閱讀的好時機,咀嚼《聲音與憤怒》書中的音樂歷史事件,或許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發揮力量,世界也可能隨之慢慢推進與轉變。

聲音與憤怒(十週年紀念增訂版)──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作者:張鐵志
出版日期:2015/02/13
出版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文字整理:Anita/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協力: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首圖來源: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樂手巢雜誌Vol.7《Kids Rock 小孩搖滾》正式出刊
▋免費索取: https://mag.yso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