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嚇傻的少年張震?關於楊德昌,你可能不知道的8件事

0
4394

除了是一個很會畫漫畫的理工男以外,楊德昌導演還有什麼令你驚訝不已的小故事?張震在一次訪問中提及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經過,他表示導演的標準很高,看待劇本極為嚴謹,演員是不允許更動劇本裡任何一個字的,連逗點跟句點都要講對,不能自己擅自斷句,導演設計的所有角色,都有他自己非常鮮明的想像,而且,他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你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知名台灣電影導演楊德昌全球首次完整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辦,這次展覽除了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以及特別主題放映,同時以沉浸式展覽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楊導最為人熟知是「台灣新電影」重要的先驅,以下,關於他的生涯,或許還有這些不知道的事:

#01:其實是個理工男


▲《海灘的一天》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1982-1983)。(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德昌有理工的背景,因此他的編劇是很系統性的建構與鋪排,就像是蓋房子,每一角色都有其功能去完整一棟房子的結構。」——小野。

當時與楊德昌同期的侯孝賢和李安導演都是科班出生,很難想像在那樣的時代有人能自學電影,但他終究是辦到了。1969年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後來繼續到美國進修,念的還是工程,1974年畢業於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系,取得碩士學位之後,他以工程師的身分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從事計算機微處理器與軟體設計,並在此工作了7年之久,以他的學、經歷來看,實是經過扎實訓練的理工男。

不過也是因為這段在西雅圖的日子,影響了楊德昌一生,當時他從德國新電影中得到很大啟示,尤其是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天譴》(Aguirre, der Zorn Gottes),因為荷索證明了精彩的電影可以一個人做,而不必倚賴巨額投資,或者更直接地說,讓楊德昌明白了電影原來可以這樣拍,他於是轉而全心投入電影,放棄了看似有大好前途的工程師工作。

#02:《一一》:21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身為法文系學生,同學們總是無法掩飾自己對法國新浪潮的喜愛,聊的話題也離不開電影,而這其中讓筆者驚訝的是,原來歐洲人不只知道蔡明亮,更是非常喜歡楊德昌,許多人就是因為電影《一一》中,特殊的台灣街景和婚宴文化,才特意來台灣旅遊,也覺得台灣是一個很酷的地方。

《一一》於2000年上映,以一對居住在台北的中年夫婦為故事核心,藉由他們與親人及社會間的互動,展現了台北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並深刻探討了家庭、愛情、親情和生命等人生課題的意義。

這部電影於第53屆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單元中首次亮相,並贏得了最佳導演獎,同時名列法國《電影筆記》評選的年度十大佳片中第七名,更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外語片,以及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影片。此片如今被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為導演楊德昌在國際影壇上奠定了穩固的地位。

《一一》的成功不僅讓楊德昌的聲名大噪,同時也為台灣電影的國際發展開創了新的契機。影片以深情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台灣社會的現實和人性,引起了無數影評人和觀眾的共鳴與讚賞。這部電影作為永恆的經典,將繼續在影壇上發光發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觀影者。

#03:為何拍寫實?


▲ 由是枝裕和拍攝,以楊導與侯孝賢為主角的紀錄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那是個充滿躁動的年代,一股新浪潮在台灣的電影界湧動。就在1983年,《光陰的故事》的問世被視為這場風潮的開端,而在1987年的「台灣電影宣言」則宣告了這波新電影運動的終結。這場運動是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如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張毅、萬仁、小野、吳念真、詹宏志等人所帶領,他們攜手展開電影改革的勇猛行動。他們不甘墨守成規,以寫實風格剖開現實社會的面貌,真摯地呈現了台北家庭的日常生活。

然而,要了解新電影,不得不先回望70年代的台灣電影景象。當時的電影被政治宣傳所束縛,創作乏善可陳,不少作品遠離了真實的社會,淪為愛國宣揚片、煽情犯罪片或是逃避現實的浪漫三廳電影。形式與內容過於濫情虛偽,使電影作品失去了本質。

1960年代,隨著台灣海峽情勢的趨穩,社會氛圍變得輕鬆,美國駐軍的支持也讓台灣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於是新生代的電影工作者試圖開創嶄新的電影語言,揮別原本矯情過了頭的電影內容,重「寫實」的新電影就這樣誕生了。

新電影並不契合統一信仰,也不追求共同美學,每個導演都各自存有自己的作者色彩,在片中留下容易辨識的標誌,總體而言,它最主要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台灣電影文化的發展,把電影晉升到了藝術範疇。

#04:如何拍下嚇傻的少年張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片長近4小時,它被譽為台灣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電影之一,改編自1961年發生於台灣台北市牯嶺街的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而片中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那個尚年少且青澀的張震。

張震在一次訪問中提及拍攝本片的經過,他表示過程十分痛苦,因為導演的標準很高,看待劇本極為嚴謹,演員是不允許更動劇本裡任何一個字的,連逗點跟句點都要講對,不能自己擅自斷句,導演設計的所有角色都有他自己非常鮮明的想像,而且他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你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他說印象最深的是一場看到房裡死人的戲,對當時年幼的張震來說,完全無法想像看到一個死人應該是怎樣的心情,於是導演便把他叫到一個很黑的房間,臭罵他一頓,之後叫他站在房間裡面壁思過,半小時後把他拉到攝影機前就拍,張震那時真嚇傻了,不過他也因此了解到,導演要的就是他自然流露出的驚嚇表情。

#05:曾籌備拍攝《色,戒》


▲《獨立時代》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1994年)。(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德昌曾與前妻蔡琴專程飛到香港,找幫張愛玲處理作品事宜的宋先生,商談籌拍《色,戒》的事宜,他為此做了許多功課,於是雙方約定了先將小說改成劇本,再討論接下來的步驟。

為增加電影在商業上的可能性,楊德昌將之重新命名為《暗殺》,他開始進行劇本編寫,然而這其中困難重重,他擔心這個故事主題無法被當時的觀眾所接受,其中反派的男主角也不會受到歡迎,劇本發展的情況很不理想,讓他十分受挫,於是他便先將此作品擱置,轉身投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為電影《暗殺》,楊德昌也一度力邀張國榮出演男主角,當時張國榮已表明退休,準備拍完《阿飛正傳》後,赴美攻讀電影,再返港執導一部電影,此後便會正式退出影壇。但是透過與楊導的閒談,他對導演為籌備一部戲,下足一整年工夫的投入程度留下深刻印象。

張國榮自嘆不如,於是決定返港後,自己是否真要擔任導演,要視學習成績而定,儘管當時許多片商表明出資邀請,但他仍認為,若是自己沒有充分把握,寧願選擇不拍。我們都知道最終,他並沒有以導演身分留下任何作品,同樣令人遺憾的是,電影《暗殺》的拍攝計畫,因劇本的難產與資金問題無法完成,而後蔡琴也透露,當時其實已選定出演者,由林青霞擔任女主角,男主角則是雷震。

#06:其實很會畫漫畫

▲ 楊德昌漫畫手稿,於高中時期(約於1960年代)。(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德昌曾提及他自己對漫畫的看法:「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玩意,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些都是無聊的閒事,一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裡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想,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據。」

早年日本漫畫盛行台灣,成為他的重要養分,他尤其喜歡漫畫大師手塚治虫,連他後來電影公司都是用《原子小金剛》的「原子」命名,電影《一一》中,小男孩洋洋的書桌上也可以找到原子小金剛的玩具。

在晚年與病魔對抗的日子裡,他從未放棄過創作,還與成龍合作動畫《追風》,試圖還原「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樣貌,為了這支樣片,他還造訪了很多知名動畫師,當然也去了吉卜力工作室,當時的製作人鈴木敏夫告訴他:「導演,你是不可以弄動畫的,因為你的電影都沒有分鏡。」楊導聽了這席話後,便馬上回到台北,下足了工夫,甚至逼哭很多動畫師,然而這個作品最終仍因工程太過浩大無法完成。

#07:獨特的音樂品味


▲ 《一一》劇照。(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德昌對音樂肯定有某種超越常人的追求,從他兩任妻子都是音樂家這件事其實就可以看出一二,妻子彭鎧立透露,在《一一》裡,男主角熱愛音樂,卻在小時候被老師拒教鋼琴,這正是楊德昌的童年經歷,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個遺憾,導演非常喜歡古典樂,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貝多芬的曲目,在創作配樂中,很多曲段是從《歡樂頌》中拿出一個個的 key,然後再做融合,去輔助推進劇情。

彭鎧立把創作電影配樂的第一次獻給《麻將》,此後,兩人便陷入熱戀。她也談到夫妻是如何創造出電影配樂,楊導會把今天拍好的段落帶回家,兩人一起看完今天拍攝的片段後,當場彈奏一段可以與之搭配的音樂,並且錄下來,因此每次合作的作品,都是兩人愛的結晶。

#08:導演濱口竜介也是大粉絲


▲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影展主視覺。(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日本新一代導演濱口竜介在國中時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那時的他完全看不懂劇情,只是被電影中校園的戲碼深深吸引,他甚至幻想自己能夠成為片中其中一位同學。然而,當他在30歲之後重新觀賞這部電影時,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濱口竜介深深感受到楊導的作品讓他看到了全世界,並且從中領悟到每位角色和演員所散發出的不僅僅是台詞所能表達的情感。更多的是那種超越語言的東西,深藏於字句之外。這種感受讓他更加嚴肅地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這次展覽最大的驚喜可能就是見到了濱口竜介導演,他表示自己真的是楊德昌的粉絲,甚至自己在網路上找了楊導電影的拍攝景點,全部整理並標註起來,為的就是要來台灣的時候可以實地造訪。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時間|7月22日~10月22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蔡曉萱
文章轉載自:every little d.

重返青春熱血的社團時光,5月23日樂手巢雜誌 Vol.17 正式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7/

在失語中漫舞,王家衛的蒙太奇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