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厭倦複雜的和弦結構,需要更直接的東西。我一直都聽很多50、60年代的女子團體,我喜歡那種簡單、直指核心,所以我開始考慮以這種方式寫歌。」
人們印象中的Amy Winehouse 多是2006年《Back to Black》之後的樣子,梳著高聳的誇張髮式,一邊唱一邊舞一邊扶頭,極盡風騷癲狂。任誰都看得出Amy 站得越來越不穩,她高度感染力的嗓子與歌曲創作能力,與那些醉太重、嗑太瘋成了相互消耗的死迴圈。眼線勾得又粗又長,彷彿是在提醒自己要記得揚起眉角,在熱愛的音樂生涯昂首闊步,即使哭過了,也能蓋住抹去淚水的軌跡。Amy 不痛不哭,我們回去看妳被忽略的首發專輯、看妳被遺忘的19歲。
▲英國歌手、創作人Amy Winehouse,圖為2006年發行《Back to Black》時期。
錄製第一張錄音室專輯《Frank》時,Amy Winehouse 只有19歲,拍攝《Frank》封面的攝影師是Charles Moriarty,他們於2003年在紐約相識,當年他們都是20歲上下的初生之犢。當時Amy 告訴他,很不喜歡之前拍攝的照片,覺得很不像自己。之後他們在一小時內拍完一卷底片,其中包括用在《Frank》封面的照片——穿著桃色斜肩衣服的Amy在倫敦普林斯頓街遛狗。
▲2003年Amy Winehouse發行首張專輯《Frank》,封面由Charles Moriarty 拍攝。
Charles Moriarty 說,Amy 最大的特色是笑容。當全世界都是用「黑色會」記憶這位傳奇靈魂、藍調音樂人,他決定在2016年進行募資計畫發行攝影集,此前他對公開未面世的影像感到很矛盾,不想因商業行為傷害彼此的情誼,畢竟這是份很私密的珍貴記憶。「我認為是時候了,我想和大家共享這些回憶,能和我一樣地記得Amy。」
▲Charles Moriarty 分享早期他拍攝的Amy Winehouse。
《Frank》當年發行後市場反應普普,2004年接受《The Observer》(觀察家報)訪問時,Amy 大肆表達不滿:「這張專輯某些狀況把我逼到他媽的苦澀的小角落。這張專輯我從來沒有重頭到尾聽過一遍,我家裡也沒有。哎呀~行銷也搞砸了,宣傳得很糟糕,全部都很混亂。令人沮喪啊!因為你跟這麼多白痴一起工作,不過他們都是很善良的白痴,所以你不能講出『你是白痴』,他們知道他們是白痴。」
以發片新人來說,這話還是說得太狂一些?Amy 在14歲時買了自己的吉他,隔年開始自己創作音樂,曾當過娛樂記者,常與樂團一起表演,2000年成為英國國家青年爵士樂團(National Youth Jazz Orchestra)的女演唱人,幾乎包辦《Frank》、《Back to Black》所有歌曲創作。
Amy 對自己的能耐與心中的理想一直都很篤定,但這份才華背後卻太沈重。媽媽Janis Winehouse 在回憶錄《Loving Amy: A Mother’s Story》中說,家人在她15歲時發現開始有酗酒現象,然而Amy 拒絕治療,因為她害怕自己會失去推動創造力的情緒高低極限。2007年一次緊急送醫,被驗出酒精、海洛因、古柯鹼、氯胺酮(K他命)、大麻。Janis 自稱是無能為力的旁觀者,看著女兒日益消耗,最終在2011年因酒精中毒過世,得年27歲。
2007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Amy Winehouse 說:「我知道我才華洋溢,但我不是被擺在這裡唱歌的,而是被放在這裡當個老媽,還有照顧我的家庭。我喜愛我在做的事,但這不是開始,也不會是結局。」
不瘋魔,不成活。這世上可能沒有偉大的愛情,可是有偉大的想要成為的自己。
撰文:蔡舒湉
來源:charlesmoriartyphotography、udiscovermusic、nydail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