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20幾年的重新邂逅 — Gibson Les Paul Part 1

0
665

我的第一把Gibson Les Paul購於1988年,當時我大一升大二。我媽媽剛好要到美國看我弟弟,在我百般央求之下,我母親總算同意幫我帶一把琴回來。她問我要什麼琴,我毫不猶 豫的撕下在《Guitar Player》雜誌裡的一張廣告圖片:Tobacco Sunburst Gibson Les Paul Standard。我媽也如我所願從紐約幫我帶了琴回來。

80年代Gibson的硬盒是塑料一體成形,體積非常龐大:

130258453615-9
Courtesy: Guitar Museum

我迫不及待將琴拿出硬盒,抱在懷中想像它創造出來那如搖滾音牆般的震撼音色(很不切實際的幻想,當時我只有一個YAMAHA的distortion pedal加上台製代工的Fender Sidekick 25 watt晶體小音箱)。當我連接上音箱刷下第一個power chord,我差點從床上摔下來。此刻,speaker的那端傳來的是有氣無力的氣音,呼、呼、呼…

挖哩勒,這是我媽她老人家(我媽當時可是風姿綽約的中年美女)花了三萬多塊台幣,遠渡重洋帶回來的琴,怎麼會這樣呢?氣急敗壞的我只好緊急向當時開在中華路的美聲樂器行(現在金螞蟻樂器的前身)蔡老闆求救!

蔡老闆是我樂器知識的啟蒙者,我剛開始對樂器與維修的知識都是向他學習來的。若沒有他,也不會有今日的我可以在這邊賣弄。也因為他,我才有機會於退伍以後立即投入熱愛的樂器產業,並一待就是10年。在這邊特別要跟蔡老闆示意,謝謝!

我如熱鍋上的螞蟻般把琴那去給蔡老闆看,蔡老闆好整以暇,不慌不忙的把接上音箱,那出螺絲起子敲一敲拾音器,慢慢的抬起頭來說:「ㄓㄟ pickup歹去啦(台語)」。我緊接著問那該怎麼辦?他輕鬆的回答說:換就好啦。為了救這把琴,加上我對蔡老闆一向信服,所以我就問他說那要換哪一種?他當時建議我換EMG。

我大學初期聽的大部分是metal與hard rock,當時Ozzy Osbourne剛換一個很年輕但名不見經傳的吉他手,我印象當中他就是用Gibson的Les Paul換裝EMG的pickup。而他的吉他音色既威猛又犀利。我心想,換了可以有這樣的音色也不錯,於是我就把拾音器換成EMG的85。這個年輕吉他手就是搖滾樂界的猛男:Zakk Wylde。

換完之後我立刻回家再試試音色,我當時非常的失望。「怎麼會這樣?」,音色既不威猛也不犀利。加上一買回來拾音器便故障的壞印象,我立刻興起了把這把琴賣掉的念頭。果然在幾個禮拜後,我把這把Gibson低價賣給了我的朋友。坦白說,80到90年代Gibson美場(我這裡是指美國的量產琴,非Custom Shop)做工與品質不穩定,再者因為先前已經先入為主「Gibson品質不好」的刻板印象,讓我從此不再接觸Gibson Les Paul,而轉向PRS的懷抱。

平心而論,以我當時的條件要達到那樣的音色根本是緣木求魚。我的音箱是25 watt、10″ speaker的晶體小音箱,效果器只有一顆YAMAHA的distortion pedal,而最重要的是,我不是Zakk Wylde。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很好笑。

繼續閱讀:暌違20幾年的重新邂逅 — GIBSON LES PAUL PART 2

 

[imagebox maintitle=”Steve 老狗的音樂專欄” subtitle=”搖滾隨筆 · 器材評鑑 · 生活旅行” image=”https://ysolife.com/wp-content/uploads/2014/10/DSC00447.jpg” color=”white” space=”30″ link=”no link”]

 

前一篇文章向大師致敬-The Art of McCartney紀念專輯
下一篇文章Eames Demetrios 學學文創演講
Steve 老狗
我是個吉他手,而且是個對「Tone」很講究的吉他手。 「Tone」是音色,器材面代表樂手使用的器材所產生出來的音色,技巧面包含樂手對器材的知識,讓他/她可以用現有的器材,調出想要的「Tone」;樂手利用純熟的彈奏技巧,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色。 「Tone」也是色調,居家裝潢,或是個人搭配,色調的調和與衝突都會創造出效果;「Tone」同時代表情緒,high tone時情緒昂揚,彷彿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情緒低落時,人會無精打采,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多了解「Tone」,進而能控制它,而不是為它所左右。 「Tone On Tone」, 它原是一種同色調搭配的方式,但我想要傳達的是,在我有興趣與熟知的領域,透過知識、經驗、與心得的相互分享,提升我們控制或創造我們想要創造出效果的能力,讓我們與身邊的人都能總是情緒高昂,愉快的面對生活、控制生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