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提到了母帶工程師 Jonathan Wyner 對於音量跟工作流程的觀念,接下來看看如何在Mastering的流程中使用 Limiter、Compressor跟EQ做調整。
#提升音量
要使用 Limiter提升音量之前,得先來確認目前的音量狀態。影片中 Wyner使用的音量表 plug-in是 iZotope的 INSIGHT。
透過音量表可以發現這首歌的平均音量大約是在 -18 LUFS,以Wyner的經驗來說,他認為得把音量往上調整約7dB,才能達到這首歌該有的音量位置。
#提升音量的工具:Limiter
Limiter能用來設定音樂動態的最高點,設定好最高點後,才能讓平均音量整體往上提升,同時確保動態最頂端不會超過最高點產生失真。
如果現在必須將音量提高約7dB, Wyner先將Threshold保守調降到-6.5dB左右,再把Output Ceiling設定在大約-0.5dB的位置,留一點空間(headroom)給動態範圍頂端,以避免發生破音失真的狀況。
【延伸閱讀】嗨!使用Waves L3 Limiter的簡易安全守則!
#Limiter放置的順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Wyner最先調整的是 Limiter,但它並不是擺在訊號處理順序的最前面。
原因是如果把limiter放在最前面,先提高了音樂的整體音量,那訊號就已經先達到音量頂端了,接下來再做其他的調整,不管是EQ或是Compressor,都會造成失真,Limiter其實是音量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會擺在訊號處理的最後面。
#調整Limiter時,注意所做的調整是否對高頻細節產生影響
Wyner強調,在調整Limiter設定時,必須仔細注意頂端高頻減損的狀況,比方說留意Hihat、小鼓或其他元素的高頻,是否有所改變;以及大鼓是否感覺聽起來變圓潤了,顆粒變得沒有原本那麼犀利…等。
這些改變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我們不想要的結果,重點是在調整時得注意到這些改變。
小提醒:A/B聆聽比對時,要以相同音量基準進行,以免誤判。因為人耳傾向認為大聲就是好,所以不管是做Limiter調整或是 EQ、Compressor等調整,要比對調整前後狀況時,務必讓兩者音量一致。
#EQ調整
Wyner認為Mastering工作有很大部分是在做EQ調整,他提出這首歌大約是在BASS頻率中間有一些突出的諧振共響,或和同時彈奏的吉他低音重疊,造成聲音聽起來較為厚重,所以要找出那個頻率,cut掉一些。
註:許多EQ Plugin有單獨Solo特定頻段的功能,透過在頻譜上左右來回拖曳滑動,就可以快速找到顯著的多餘能量頻段。比方說我個人很喜歡使用的 Fabfilter Q2 EQ Plugin,只要按下界面中的耳機鈕,就可以solo那個頻段,非常方便。
Wyner也在影片中示範了如何使用 Ozone找到問題頻段。
#聆聽EQ調整
做完調整,A/B對照著聽後,應該可以察覺到Bass的部分聽起來沒那麼突兀,同時往後退了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在做EQ調整時,某種程度也會改變混音的平衡。所以在每次EQ調整後,Wyner都會停下來確認混音平衡是否有所改變,接著再注意其他頻率的狀況,是否也有所改變,是不是有些別的頻率跳出來了。
調整EQ時,Wyner通常會先做 cutting,把感覺多餘的東西拿掉,之後如果需要再暖一點或亮一點,才會再Boost某些頻段。
#使用Multi-Band Compressor
Wyner使用 Multi-Band工具時,不一定會用上所有頻段,而是看哪個頻段需要處理,再讓壓縮器做該做的事。以這首歌來說,他想要透過 Multi-Band壓縮器處理中低頻問題,控制住中低頻後,再稍微提升一點低頻能量,達到想要的歌曲重量。
他在設定壓縮器處理中低頻時時,他會設定相對長的attack數值,以免壓縮器砍掉了大鼓的頭 (transient),而Release則是相對快速的設定,比方說以這首歌來說 125ms 算是很快了,再快就會容易產生失真;所以必須依照歌曲跟狀況作合理設定。
#確認Transient是否改變的小訣竅
Wyner在示範時選擇的歌曲段落,包含了一小段的暫停,接著音樂才再度開始。他刻意做這個選擇,讓他可以評估 Limiter和壓縮器對吉他跟貝斯瞬音的影響。
在音樂漸弱又重新演奏之際,能夠清楚聽見聲音當下的瞬間狀態。
#新問題:唇齒音
經過了EQ跟Multiband Compressor調整後,Wyner聽見一個原本不那麼明顯的問題,那就是過多的唇齒音。在挖掉一些低頻跟中頻後,Vocal裡的S音開始變得更明顯,所以得重新調整高頻唇齒音的頻段。
他的解決方式是把一個壓縮器當成De-Esser使用,將Attack參數設定在4ms-7ms間,並針對這首歌使用較短的Release參數,避免高頻被壓住太久,達到了控制唇齒音,但是不明顯影響音色的目的。
#最後的低頻控制
Wyner有時會在最低的低頻做一點削減,比方說在30Hz以下做一點平緩的shelf cut,拿掉一些沒有音樂性,過重的聲音資訊。但是他不會使用傳統或類比EQ,而是使用Linear EQ;部分原因是他認為這首歌的大鼓低頻Transient很重要,他想要讓它保持銳利,而Linear EQ善於保留Transient反應,因此使用 Linear EQ 拿掉一點點的低頻。
#關於工具跟耳朵
研習會最後,Wyner提到他每一次做Mastering,並不會總是用到相同或是全部的工具。對他來說,他只會針對有問題的地方對症下藥;比方說,如果他覺得某首歌音場太窄,那就用某些工具擴展開立體音場,有時甚至是用上一點點的Reverb。
擁有各種工具的好處,在於有能力處理不同的問題,但是也不代表你就得全部都用上。除此之外,他認為最重要的工具仍是耳朵,以及經驗、專注力和對工具和調整的理解力。
影片來源:Learn How to Master Audio from iZotope
文字翻譯整理:Hyp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