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如何在混音時創造深度和立體感(下)

0
3015

在上篇文章中,分享了 SOS雜誌 Paul White 的混音建議,他提出透過以下方式製造出混音時的深度和立體感:【延伸閱讀】:嗨!如何在混音時創造深度和立體感(上)

  • 利用EQ創造距離感
  • 選用正確的Reverb
  • 運用迴聲~迴聲~聲~聲 (Echo)
  • 創造對比感
  • 善用Modulation類效果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看看製造立體感的好方法!

◎運用Delay增加深度

Vocal處理

處理Vocal時,其實有時可以考慮不用reverb,而改用delay為vocal增加空間感。

或者,也可以混合delay和少量的reverb;或者在設定Reverb時,選用較長的pre-delay(約90到110ms之間)。因為近距離的聲音聽起來較為清亮,處理主Vocal時,可以用比較明亮的Reverb跟較明顯的早期反射(early reflection)來處理。

White建議,可以設定兩個不同用途的reverb:一個是音色較普遍的金屬板(plate) reverb,另一個是用來做早期反射(Early Reflection)或後面空間感的(ambience pattern)功能。

如此一來,就能夠混合使用Plate reverb明顯的殘響特性,搭配早期反射的特質,做出理想的效果。

主奏吉他處理

處理氣勢磅礡的搖滾吉他solo時,Delay也能用來製造出非常寬廣的空間,同時讓吉他solo保持在很前面的位置。

◎超貼身vocal處理

主vocal若完全沒使用reverb效果,或者使用的不夠;那就會有種聲音太近的壓迫感。有時為了創造誇張效果,可以試著讓某些Vocal元素很乾,並稍微強調高頻EQ 7-10kHz的空氣感,並運用Compression 也可以讓vocal裡的氣聲更明顯,和聽者的距離也更近。

但這種手法如果用在貫穿全曲的主vocal上,就會讓聽者感到疲累,所以最好選用在某些特定且必須貼近聆聽者的段落。

deepspace_04_UADimensionD
Photo Via Sound on sound

◎自動EQ調整 (Automation)

試著先擱下音量automation功能,先別用它來降低吉他或pads的音量,讓出空間給主 Vocal。

現在,試試看使用在高頻的 EQ部分,做12或18dB/octave slope 的low-pass filter Auomation開啓功能,當其他聲音出現或者和vocal打到時,就開啟automation自動去掉部份高頻。這個技巧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微調的level automation使用,重點是不要過度cut掉高頻,否則聽起來會過於明顯而突兀。

White建議可以試著把錄音室的門打開,走到門外聽聽看效果如何。如果混音處理有足夠的深度,即便在門外也能清楚聽出來,同時也能好好確認整體的平衡感。

善用 Automation, Photo Via Sound on sound

◎透過編曲調整

若能先行計劃各種樂器和編曲內容,選擇的聲音就不會和混音的計劃起衝突。舉例來說,要把音色極亮的synth pads推到最後面的音場很困難;同樣的,若合音的vocal比主唱音色更亮,也會相對較難安排在主唱後面的位置。為合音加上更多reverb,或者用前述的疊音軌手法做Modulation處理,就能夠輕鬆把和聲擺在主唱的後方位置。

如果在鼓組音色上是選用鼓sample,那可以試試看完全不加EQ或者只採用少量EQ處理。除非混音的音樂類型必須把鼓放在混音的前面位置,否則盡可能選擇較自然的音色,有助於建構出正確的空間感。

deepspace_03a_stereodelay
Photo Via Sound on sound

◎在完整音樂配置下進行調整

通常在混音時,每個人都會受不了惡魔般的誘惑,想要單靠solo某個音軌來調整EQ。但如果不是經驗老道的混音工程師,這樣的做法常會導致音色調整的又巨大又明亮,每一軌都爭先恐後的擠在最前面當老大。

White 認為,大部份主流音樂混音工作,都要求把vocal放在最前面,接著是吉他和主要keyboard,再來是鼓組,然後更後面才是其他的pads和合音等元素。非主要的打擊樂器也通常放在後面的位置,並pan到較邊緣的地方。

他也建議可以聽聽看the WHO樂團的「Won’t Get Fooled Again」,如果有聽過那首歌,就會對編曲中強而有力的吉他和鼓記憶猶新,但是實際聽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音色那麼亮,還是留給主唱足夠的表現位置。

 

認真聽!

White提出最後一點建議:把耳朵訓練好!

他所述的所有技巧,要能正確運用在混音工作中,就必須要能夠決定各項音樂元素在整體空間的正確位罝,而這樣的判斷養成,首要條件就是得把耳朵訓練好才行。

除了嘗試運用以上各種技巧之外,多認真聆聽音樂,從喜歡的樂曲中找出好的混音技術,雙管齊下,就能漸漸得心應手囉!

 

【延伸閱讀】:嗨!如何在混音時創造深度和立體感(上)

文字整理:Hyphen

資訊來源: Sound on Sound Magazine/  Paul White

(作者也著作有相當多本錄音/混音教學書籍,可以參考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