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在開始談《誰把音樂變免費》這本書前,我們要先回顧一下實體唱片(以CD為主導載體)的音樂市場鼎盛時代。以台灣為例,現在很難想像的是在90年代就有像是張惠妹的《Bad Boy》、《姊妹》、張學友的《吻別》、《真愛新曲加精選》等近十張銷售超越百萬的專輯,然而現在,百萬銷售量連年下滑,難道是大家不再聽音樂了嗎?顯然不是,到底是誰讓音樂變成免費下載?這本書告訴大家一個答案。
《誰把音樂變免費》曾榮獲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時代雜誌與富比世雜誌年度最佳圖書殊榮,作者史帝芬維特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深入挖掘已經被眾人遺忘的資料,雖然出版社將其歸類在財經企管類的書籍,但是內容更像是一本記錄真實事件的小說,裡面沒有艱難晦澀的數學問題,卻詳實記錄了mp3如何出現、mp3格式如何變成世界通用的播放檔案類型。到底網路上的mp3源頭在哪?這些故事即使是沒有任何財經背景的讀者,也可以輕鬆閱讀。《誰把音樂變免費》透過帶大家回顧這些相似的故事,在一個盜版音樂如喝水般自然的時代,用更宏觀的角度,時而懸疑、時而輕鬆的,重新看這段時間的背景。
你很難想像mp3在1995年時早已被判了死刑,然而正因為遭到原廠的放棄而成為線上主流的檔案格式,書中簡單清晰地告訴大家mp3是如何將一首歌的原檔縮小成了十分之一卻幾乎無損音質的原理,不只是物理聲學上,同時也牽涉到人腦在處理聲音的諸多複雜的心理聲學,造就了這個改變整個音樂產業的檔案格式出現,讓頻寬不足、硬碟容量不足的時代仍然能用音樂塞滿每個人的電腦儲存空間。
▲〈Tom’s Diner〉一曲是mp3格式開發時重要的測試歌曲。
你也很難想像,當時的許多種子、驢子等技術讓人誤以為mp3是所有網友互相流通、沒有組織的行為,實際上當時CD壓片工廠的工人如何利用職務之便、躲過層層安檢,只為了讓自己所屬的駭客集團搶先其他集團發布最新的當紅歌手作品,雖然許多發燒友對mp3音質嗤之以鼻,但追求更高音質的mp3,也成為這些駭客社團炫耀技術的手段。
除了當代的mp3盜版問題,這本書更延伸到了後來YouTube音樂的時代,包含早期唱片公司如何看待影音平台上面的盜版MV、後來又是如何成立Vevo這種多家唱片公司合力推廣音樂的平台等等,讓故事不再只是一段回憶,而是與現代人的現實接軌的真相,告訴世人「其實這故事還沒結束」。
而這起事件的最大被害者—唱片公司們又是如何與這些駭客、小偷諜對諜,一步步抽絲剝繭,最終找到(一小部分)盜版源頭的呢?在資訊更加發達的現代,大家又如何面對過去那段「分享」盜版音樂的時光呢?《誰把音樂變免費》絕對是一本讓你了解形塑當代音樂樣貌的重要參考書籍。
《誰把音樂變免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3729
撰文整理: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