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搖成為一種「香」,HYANG:做音樂不能挑食,重要的是怎麼傳達心意

0
111

喜愛看韓國廚藝實境秀的劇迷應該早就認識「HYANG」這個字了,2023年一組以「香」為名的三人樂團出道,他們以英倫搖滾(Britpop)和民謠搖滾為柴火,期許作品能像香氣一樣喚醒人們的共感記憶,於是乎出道曲〈Summer〉有 Oasis 的開朗超音速,〈Nothing on my mind〉有 Damien Rice 的憂傷酒氣。但他們汲取養分絕不挑食,曲風香料也是撒得溫柔可親,《Take Off》、《All We Have Is Not What We Need》兩張 EP 都展現簡單編排中的清晰意志,純粹得像音樂季的夏夜青草香,溼潤中騷動著青春的野。

2025年,HYANG 在韓國 Gyeonggi Indie Music Festival 的推薦下受邀參演「臺北音樂不斷電」,完成樂團第一次海外首演。接受《樂手巢》專訪時,HYANG 感謝台灣有這麼棒的音樂文化,並對獨立音樂的未來展現積極態度:「競爭越大,反而越能激勵音樂人互相學習,而社會上也有許多企業樂於支持藝人和音樂比賽,催生出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與場景。選擇變更多了,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 韓國樂團 HYANG 由鼓手李相炫、貝斯手李鍾鉉、創作主唱兼吉他手朱皇奎組成,團名以「香」為喻,希望能藉音樂喚起人們的共感記憶。

融合鮮明的吉他、朗朗上口的英搖精神

作為 HYANG 的主唱、吉他手與創作主力,朱皇奎最初的夢想其實是歌手。一次募集樂手,他發現自己與李鍾鉉、李相炫默契十足,於是改組樂團。「寫歌、彈吉他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創作靈感也來自日常,時常從我當下的心情、氣氛和關注的事情發想歌詞和旋律。」為了幫助海外樂迷輕鬆接收歌曲訊息,HYANG 絕大多數作品都用英文寫成。

朱皇奎的童年環繞英倫搖滾、愛爾蘭民謠搖滾和放克樂,Damien Rice、Glen Hansard(The Frames 主唱)和 Radiohead 的作品都是他最溫暖的慰藉,而 Oasis 則是團員最關注的典範。他們分析,英搖擁有吸引人的旋律、鮮明的吉他演奏,所以 HYANG 在結合英搖創作時,特別注重「朗朗上口的旋律」,像是〈I got a feeling〉、〈Waiting〉在現場表演的反應都相當熱烈,大家都能跟著一起唱。對於需要撫慰的人,他推薦從〈1:9〉澎湃的樂器表現與細膩的感情描寫獲得依靠。


▲ 主唱兼吉他手朱皇奎(주황규 Joo HwangKyu)2000年11月10日生。


▲ 朱皇奎的吉他選擇 Fender Char Signature Mustang,喜歡它獨特的音色。

李相炫的學鼓生涯始於小時候的課後才藝班,喜歡爵士、放克樂,欣賞 Donny McCaslin、Eric Harland、Aaron Parks、Joshua Redman、Keith Jarrett、Gilad Hekselman 等音樂人,尤其推崇 Mark Guiliana 簡約的手筆。「Mark Guiliana 能用相當單純的鼓組架構,演奏出非常獨特的聲音,我一聽就覺得他是我的英雄鼓手!」

延伸閱讀:鼓手 Mark Guiliana 談如何讓爵士鼓變得有電子感!

李相炫很注重練鼓,喜歡復古一點的音色和古怪的質感。他的鼓組包括:Gretsch Drums Broadkaster 鼓、Gretsch Drums Brooklyn COB 小鼓、Ludwig Acrolite 1970年代小鼓,主要用的小鼓是 Rudik 1960年代的 Acrolite Vintage Snare。「Gretsch Drums Broadkaster 有溫暖復古的音色,可以為歌曲奠定堅實的基礎。Brooklyn COB 和1970年代 Acrolite 小鼓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展現明亮、充滿活力的聲音,或者是清爽、乾淨的音色。」


▲ 鼓手李相炫(이상현 Lee SangHyeon)1998年11月13日生。

▲ 李相炫的鼓組。

貝斯手李鍾鉉小時候練過電吉他和木吉他,某天被老師抓去練貝斯,一開始他覺得非常不起眼,也不好玩,沒想到硬著頭皮練下來,竟也練出興趣來,原來他找到速彈(shredding)的樂趣。他欣賞70-80年代的美國樂團,The Whispers、Jamiroquai、Prince、Earth, Wind & Fire、Oasis 等音樂人,也愛 Disco 曲風,推薦大家從〈MND (Maybe we’re Not Destiny)〉感受 HYANG 追求的音樂質感。

李鍾鉉使用1973年生產的 Fender Precision Bass,特別喜歡它的粗獷質感與乾燥木頭聲音。「我非常喜歡70、80年代的音色, 所以也會盡量挑選可以發出復古音色的樂器。」

▲ 貝斯手李鍾鉉(이종현 Lee JongHyeon)1999年11月22日生。


▲ 李鍾鉉的 Fender 1973年 Fender Precision Bass。

活躍各式各樣的音樂季,探索樂團路徑

當今韓國流行的曲風相當多元,HYANG 不求快,而是更注重累積實際演出經驗,大大小小的音樂季活動與專場表演,都有助於他們摸索樂團發展的路徑。談及2025年參演臺北音樂不斷電,HYANG 坦言起初團員們都很擔心語言不通與陌生的城市,因此表演前一天,他們戰戰兢兢地勘查場地、現場觀眾氛圍,和其他組藝人的表演,看完之後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台灣觀眾有享受音樂當下的文化。演出過程,我們發現自己和台下的觀眾都非常享受表演,大家一起笑著沈浸在 HYANG 的音樂中,所以之前根本都白擔心了。」

臺北音樂不斷電同時也是 HYANG 的海外演出處女作,他們誠懇地說,第一次海外表演就是在台灣,是非常幸福、快樂的,鼓勵他們到更多海外城市演出,也很希望再次重溫在臺灣表演的美夢,與臺灣觀眾一起創造出幸福的回憶。另一方面,他們也期待臺韓音樂人攜手共創,談及落日飛車與 HYUKOH 的合作,李相炫表示自己非常喜歡《AAA》,已經連續一個月每天早上醒來都播放這張專輯。

▲ HYANG 2025年受邀參演臺北音樂不斷電。

找到自己的本質,不挑食地深度練習

HYANG 2025年 EP《All We Have Is Not What We Need》封面是一張純白的構圖,除了團名,只有一句英文:We lived like we had everything. But maybe what we needed was never meant to be seen.(我們活得好像應有盡有,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從來未曾見過。)這句話像是一把厚實的利劍,劃開了急躁與喧嘩,清楚表述 HYANG 自我探尋的堅定意志力。

▲ 2025年 EP《All We Have Is Not What We Need》封面不見華麗圖像,設計力求用極簡的構圖聚焦專輯資訊,「HYANG」字樣周圍的污漬是用三位團員的真實照片製作。

如何成為優秀的樂手?李相炫認為最重要的根本是找到自己的本質,所以他不只勤於練鼓,同時也投入鑽研聲音工學(Sound Engineer)、學習樂器的各種特性,試圖從豐富的體驗中找出最適合自己和樂團的聲音。李鍾鉉同樣標榜找到自己,「做音樂不可以偏食或挑食,一定要大量接觸和廣泛吸取,挖掘出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和音色。當然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非常專心、深度地去聆聽和練琴!」

多多取經、實驗轉化與融合協調,是朱皇奎設定的三大目標。他重視研究經典樂團、觀察時下趨勢,並嘗試將發現的元素融合進自己的作品裡。「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音樂中的訊息,創作者如何傳達自己的心意,影響一首歌能否成為很多人的共鳴。樂團的協調性也相當重要,只有每個樂器都相互融合,才能出現加乘效果。」

目前 HYANG 正在籌備專輯,雖然預告2026年發行,樂團也補了一句但書:「我們會把每一首歌都琢磨到自己滿意為止,要是不夠滿意,也不會急著發行。」

這種扎實與嚴謹,確實讓人不想推薦 HYANG 也難。(笑)

撰文:蔡舒湉 Lala
資料協力:HYANG、臺北音樂不斷電

Damon Albarn 恭賀 Oasis 贏得英搖大戰,而他投入新 project 打破音樂與文化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