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卻常常忘記做夢的意義?在台北東區繁華街廓中,藝術家黃傑 Jay Huang 的粉紅色溫室正悄悄綻放,裡面種植的不是花朵,而是一個個關於夢的寓言。這場名為「Living in the Dream」的個展,看似是一場逃離現實的白日夢,卻道出這個時代最深沉的省思。
逃避雖可恥,但有效
從會計系雙二一的挫敗,到藝術創作者的蛻變,黃傑的故事像一齣你追我逃的成長劇本。「那時候我叫室友拉著水管,從三樓爬到二樓,就為了躲避來找我的父母。」回憶起那段荒唐的日子,他笑得很釋然,那是一種經歷過暴風雨後才能擁有的從容,這個曾經逃避現實的大男孩,如今也能夠面對過去的自己:「那時候我也不敢回家,家人的反應非常激烈。我逃避了一陣子,但最後還是得回家面對,到底接下來該怎麼辦?」在那段渾渾噩噩的日子裡,黃傑像一顆被埋在土裡的種子,既看不見陽光,也失去了方向,但正是因為低潮,才讓他能深刻體會那種還沒找到方向時的徬徨與無助,還有那股「逃避雖可恥,但有效」的違和感,他說:「當你真的經歷過,你就能很清楚地分辨出,一個人是真的在追求夢想,還是只是在逃避現實。」
「以前我對周遭很漠不關心,帶著有點憤青的心態。」黃傑回憶道:「那種心中的憤怒感,現在想想其實是自卑或不足,因為對未來沒有方向,所以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這段掙扎的過程也促使他開始思考,要如何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因此藝術創作成為了他探索的方式,也是他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他說:「我開始去聽不同的新聞評論,去看每天的時事變化,慢慢地,我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這種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讓他的作品逐漸從單純的個人情緒表達,轉變為對社會現象的深度觀察。
延伸閱讀:易碎!請小心輕放:專訪本質系藝術家黃傑 Jay Huang 的表象世界,直搗情緒的草莓硬核
在創作的過程中,黃傑漸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我不需要去模仿誰,也不需要符合別人的期待,重要的是真誠地表達。」這種態度,或許正是他能夠從挫敗中站起來,並在漫漫路上找到自己位置的關鍵,通過藝術創作,他不僅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更找到了與世界對話的方式,用自己的作品訴說著關於成長與突破的故事,在他充滿繽紛色彩的天馬行空溫室裡,為每一件作品種下一顆名為夢想的種子。
Dream or Reality?
但若有一天,種下的種子沒發芽呢?2022 年,黃傑舉辦了人生第一個個展「WHO FKN CARE?」,跟世界宣告這個看似擺爛卻頑強的草莓人宇宙將闖入現代人的日常;2023 年,他將大家的目光拉回了草莓人的內心世界,反映人們活在光線亮麗背後的複雜情緒,用自己的方式為「EMO」這個看似負面的詞語用更直面、中性的訊息傳達給大眾。現在,時隔將近一年的時間,他再次帶著建構了2024年的全新系列和作品登場,以一種「躺平」的方式登場。
在位於東區小巷弄中的藝術空間奇想會 Whimsy Works,黃傑個展「 Living in the Dream」被精心打造成一個半開放式的溫室,自然光線穿透天窗,在粉紅色的牆面上形成斑斕的光影。這時好奇地問,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展覽空間設計成一個獨立溫室的黃傑,這次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排和巧思?他笑了笑搖搖頭:「空間即是溫室。」因為展覽場地一樓正巧有一扇對外窗,與人來人往的行人形成對比,所以這次沒有特別在裝置上多做點綴,而是透過空間與作品呼應,成就了藝術。
綠狗登場
走進「Living in the Dream」的展間,標誌性的草莓人偶或睡或臥,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狀態,不僅如此,在這次展出的15件作品中,可以發現除了標誌性的粉紅色調,黃傑更大膽啟用了不同於以往的色彩,以及試圖擴展草莓人的世界觀。像是這次的主視覺,那隻特別引人注目的綠色小狗——「We Care」,而這次帶來的新成員其實也早有預謀。黃傑跟我們分享到,綠色小狗 We Care 的靈感來自畫家周春芽於 1995~1997 年間開始創作的《綠狗》系列,但他卻為牠賦予了完全不同的詮釋:「這隻看似關心一切的小狗,其實只會吃喝拉撒睡。」他說:「當你看到角色時,你會試圖想了解他想傳達的故事是什麼,但我認為,有時候藝術不像理論那麼要求嚴謹,它可以是輕鬆的、直觀的感受。」或許很多事存在的意義僅僅是存在於當下,並沒有什麼好解釋、催人落淚的故事,這樣的反差背後,是否也暗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某種荒謬?表面上我們都說著「We Care 我在乎」,實際上卻可能只是一種表象的關心?
不發芽的種子,最溫柔的抗爭
和黃傑聊起這次展覽的作品有什麼共同語言時,他說:「像是種子撒在土裡,卻一直悶悶的、發不出芽的感覺。」黃傑在過去一年的創作時間裡,他觀察到不論是自己或是大環境的氛圍,都有一種曖昧且模稜兩可的感覺,這種意象不僅反映了無可奈何只能「躺平」狀態,也道出了許多年輕人面對未來時的困境。同時也傳達出「Living in the Dream」的核心理念,「我一開始創作想到躺平,但後來覺得做夢比躺平好一點,因為腦袋還在動。」黃傑更進一步解釋了他對「夢」的理解:「夢想是需要被實踐的,而睡覺做夢雖然表面看來是靜止的狀態,但你知道自己的思維還在流動,這種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的證明。」看似輕描淡寫的話語,卻也一語道盡了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也曾多次在夢與現實之間擺盪,以「做夢」的形象,最溫柔的方式,詮釋這個時代的掙扎,正如黃傑所說:「很多人活著,但像是在做白日夢,並不是真的跟大環境或是整個世界連結。」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或許正是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的關鍵。
藝術有標準答案?
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黃傑從自身出發,以詼諧幽默的草莓人帶領觀者一起思考人生,他說:「我有時候在想,當一個社會議題的熱度退去後,它並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被新的話題所掩蓋,那這些被遺忘的議題背後,是否還有人在關心?還有未解決的問題存在?」正是這樣的觀察,讓他的創作不再停留於表面的視覺呈現,而是深入探討人性與社會的本質。就像面對「藝術是否有標準答案?」這個永恆的議題時,黃傑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我覺得藝術是創作者透過作品分享自己的觀點,就像評論一樣,有人說得精準,有人講得似是而非,永遠沒辦法說哪個是絕對的解答。」這種開放而包容的態度,也體現在他對生命的態度上:「我就是我,我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剛好工作是做藝術創作而已。」黃傑將藝術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非高不可攀的殿堂,因此他希望每次的作品都能保持最純粹的創作初衷,直觀、有效率,且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當被問到對年輕創作者的建議時,黃傑並沒有給出老生常談的答案,而是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跟科班生比起來,創作時間相對晚了很多。」正因如此,他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方法:「先把每一次的創作做好,把握住每個機會,再去尋找下一個可能。」這種自在的態度,也和他對未來規劃的想法不謀而合,相較於制定宏大的計畫,黃傑更傾向專注於可能性,「重要的不是宣告要做什麼,而是把創作方向想清楚,然後等待適合的機會。」當然,這種耐心的等待,並非消極躺平,而是一種積極地蓄勢待發。
做夢比躺平好一點
聊遠了,回到一開始丟出的「但若有一天,種下的種子沒發芽呢?」的疑問上,當種子遲遲不發芽時,我們是選擇躺平還是繼續做夢?黃傑的答案就藏在「Living in the Dream」展覽中——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粉紅色的溫室,一個粉紅色的夢境,但在向外追求的同時也別忘了保有思考能力,因為「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不斷探索和分享的過程」。
從逃避到面對,從憤怒到理解,黃傑最終在藝術中找到了表達自我的方式,這不正是一種最溫柔的反抗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思考、成長,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即使種子還沒發芽,至少心在跳動,思緒在流動,這或許就是藝術最珍貴的禮物:讓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不忘記做夢的意義。
Editor / Jonathan Tseng
Author / Edna Lai
Special Thanks / Jay Huang
文章轉載自:TRENSSE
👻抓!「妖」壽好聽的鬼音樂,拜請樂手巢雜誌 Vol.21
https://lihi.cc/SL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