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ast Christmas〉誕生的80年代中期,其實討厭 Wham! 的人也不少,黑粉們以為穿短褲的男孩雙人組就只是生產些甜蜜、帶著些許憤世嫉俗的流行音樂,事實上這首由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創作和製作的聖誕金曲,有著簡單的音樂性,但複雜的歌詞意義,包含泰勒絲、Ariana Grande、新好男孩……無數代表性音樂人都翻唱過。一首全世界都耳熟能詳的聖誕節情歌,到底是怎麼稱霸佳節、不退流行的呢?
〈Last Christmas〉於1984年8月在倫敦 Advision 錄音室錄製,因為是盛夏時節,為了製造氛圍,錄音室裡精心布置了聖誕燈。當時喬治麥可21歲,他不僅負責創作、製作、表演,同時還煞費苦心地彈奏了曲目中的每一種樂器。他不希望製作人、經理、唱片公司主管,甚至是他的團員 Andrew Ridgeley 干擾錄音過程,唯一被允許進入〈Last Christmas〉錄音室的人是音響工程師 Chris Porter 和兩名助手。
工程師記得他當時很想要搖馬鈴,但就像其他樂器一樣,喬治麥可都堅持親自出馬。聲響配置很單純,只有一台 LinnDrum 鼓機、一台 Roland Juno-60 合成器和聖誕馬鈴,但讓工程師比較頭痛的還是音樂專業上的問題,Chris Porter 說:「喬治不是音樂家,他根本沒有受過樂器方面的訓練。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自己做所有事情。這是一個費力的過程,因為他實際上是用兩、三根手指在彈奏鍵盤。」
〈Last Christmas〉的人聲和旋律的基礎都非常簡單,主歌和副歌的曲調及和弦都相同,靠著足夠強勁的旋律支撐它。Chris Porter 說:「喬治真正聰明的地方之一是,他意識到他希望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聲音上,而不是音樂才能上。所以音樂通常非常鮮明。」
儘管曲式很簡單,喬治麥可還是努力讓聲音聽起來獨一無二,他熱愛摩城(Motown)唱片的風格,在〈Last Christmas〉也聽得出類似的氣味,像是 Kool & the Gang 1983 年歌曲〈Joanna〉、Barry Manilow 1978年歌曲〈Can’t Smile Without You〉,Barry Manilow 甚至將 Wham!告上法庭,但這個案子後來被駁回了,因為法庭上有其他60多首20世紀相似和弦序列和旋律的歌曲被拿出來比較。
在歌詞部分,〈Last Christmas〉表達了失戀後的複雜情緒,音樂和歌詞之間有一種緊繃的關係,音樂是童謠風的輕快喜悅,但歌詞卻表達分手後的悲傷與憤慨,例如副歌尖酸苛薄地唱著:「今年為了讓我免於流淚,我會把它送給特別的人」。此外也表現出失戀者的癡迷,「我現在知道了,曾經我有多麼地愚蠢,但如果你現在吻我,我知道你會再次愚弄我。」歌曲中的充滿令人心碎的警句,用反抗和掩蓋希望的方式,暗示愛和慾如何輕易地欺騙我們給予寬恕。事後看來,〈Last Christmas〉也暗藏喬治麥可出櫃前的戀愛心事,所渴望的浪漫難以見光。
喬治麥可對〈Last Christmas〉MV 的提案是聖誕版的〈Club Tropicana〉,一行人飛往瑞士度假勝地薩斯費(Saas-Fee)拍攝,由模特兒 Kathy Hill 扮演冷若冰霜的前女友。她發現喬治麥可很注重小細節,不像團隊中其他人抱著度假心情喝得酩酊大醉,反而把瑣碎時間都拿來確認鏡頭。拍攝結束後,Kathy Hill 跟 Wham! 的另一位經紀人 Jazz Summers 聊天,他擔心觀眾會看不懂 MV,因為喬治麥可不喜歡自己臉上的某些角度,非常堅持剪掉很多場景。
1984年12月,兩首未來的聖誕節金曲正在爭奪節慶歌曲排行榜的冠軍寶座,一首是 Wham! 的〈Last Christmas〉,另一首是 George Michael 也有獻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這首歌為衣索比亞饑荒慈善募捐而生,由80年代紅極一時的英國和愛爾蘭流行歌星共同演唱,如:Sting、Tony Hadley、Bono、Boy George 和 Phil Collins 等。當年〈Last Christmas〉一直被〈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擠到第二名,直到發行超過36年後的2021年元旦,才終於登上英國單曲榜第一名的寶座,但比起常青的傳唱度和聖誕節代表性,排行榜名次根本不屑一顧。
文字整理:Lala/樂手巢編輯部
來源:mentalfloss、guardian、sundaypost、smoothradio
樂手巢雜誌Vol.15獨家專訪Suede麂皮合唱團,10月5日重磅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