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瘋狂年代的核心:The Doors 主唱 Jim Morrison 權威傳記《沒有人活著離開》

0
6362

The Doors 在1960年代是浩大且如同異類的存在,他們的全盛時期,曲風既非民謠也非爵士,也不鼓吹愛與和平,雖然擁有三首冠軍單曲,但又與其他流行音樂沒有半點相似。但隨著主唱 Jim Morrison 於1971年逝世,The Doors 也於 1973 年解散,由此便可知,想真正了解 The Doors,就必須要透澈地了解 Jim Morrison 這個靈感化身。

「我不瘋狂,我感興趣的事,是自由。」

Jim Morrison 的生命裡始終缺少「循規蹈矩」的因子,他用性命召喚謬思,相信靈感不會從天而降;而他的使命就是要竭盡所能地提升自己感受能力。所以他總是在演唱會登場之前喝個爛醉,意欲拋開這個人形軀殼,將靈感置入瘋狂的感官,撒向在場的歌迷;他無止盡的嗑藥,公然羞辱警察,蔑視權威,在歌詞中鼓吹弒親與不倫,因為他捕捉到了整個世代的不耐,已經厭倦和憤怒,不滿事情運作的方式:「我們要擁有這個世界,而且現在就要!」

Jim Morrison 生前為我們留下了六張錄音室專輯,三本堪比韓波(Rimbaud)的詩集,以及許多不朽的傳奇。他的才華不只展露在音樂上;文學,是他這一生的起點,他渴望留下傳世的作品後,最後銷聲匿跡。所以成為搖滾歌手,是意外的收穫,每次的成功都在他的心裡激起狂浪,無限掙扎。

「在成為搖滾樂團主唱 Jim Morrison 之前,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是一位詩人。」

從中學時期開始,Jim Morrison 累積了龐大的閱讀量,神祕學、哲學、文學。一邊沉迷於中世紀的傳說與歷史,一邊深深折服於尼采(Nietzsche)的思想山脈。凱魯雅克(Jack Kerouac)《在路上》裡放浪形骸、魅力四射的迪恩,與英雄少年、一生漂泊的象徵主義詩人韓波,同是 Jim Morrison 的偶像。在建構 Jim Morrison 思想皇冠上的耀眼寶石是威 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一位孤獨的先知。充滿神祕經驗以及倡議感官知覺的布雷克作品在六〇年代的 美國發揮了卓絕的影響力,從垮掉的一代、Huxley、John Lennon到Jim Morrison,都成為布雷克的精神後裔。

「音樂是種魔力,演出是種崇拜,而節奏可以讓人自由。」

The Doors 於 1965 年正式出道,短短幾年間,他們從俱樂部裡無足輕重的暖場樂團,搖身一變為演唱會每每吸引數萬人的當紅團體,奪下排行榜首位的冠軍單曲也相繼而生。他們的音樂在當時難以歸類,直到今日,仍獨樹一幟。

關於 Jim Morrison,過去大家只標上了悖逆、反叛,無法理解的乖張等等記號,而《沒有人活著離開》(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將從 Jim Morrison 的少年時代寫起,詳細的記述了他人格的建構、年幼時展露的特質、他絕口不提的原生家庭,還有對於詩歌和電影的熱愛,以及對於知識的渴求、洞悉人性的渴望。揭開他的哲學、藝術、藥物、性、愛情、脫序的行為、性格的陰暗面,直抵瘋狂年代的核心,也直視 Jim Morrison 傳奇而短暫的一生。

《沒有人活著離開》(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
原文作者: Jerry Hopkins, Danny Sugerman
譯者: 雷讓萌
出版社:雙囍出版

博客來:https://bit.ly/3v3S47h

文字整理:Anita/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雙囍出版

樂手巢雜誌Vol.13 獨家專訪 Slash,1月12日發行: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3/

The Club 27》出現在Jim Morrison墳墓「無法解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