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而真確存在,通往甦醒的島嶼之夢:落差草原 WWWW《黑夢》

0
758

以台灣在地場景輔以絢麗多彩的畫面與圖像點綴,道出文化遺跡、古老族群、傳說物種和語言,落差草原 WWWW今年10月7日推出最新創作單曲《黑夢》(Formosan Dream),收錄了〈黑夢〉、〈鯨骨〉、〈貝殼〉三首歌,特地到三合院拍攝Live Session影片,將那些正消逝著卻不能被遺忘的過去與未來,串連成屬於這片土地的島嶼之夢。

落差草原 WWWW成立於2010年,至今已發行六張音樂作品、一本詩集,2018年推出廣受好評的第二張專輯《盤》後,落差草原 WWWW開啟世界巡迴,參與台灣各大特色音樂節,更陸續受邀至國際大型音樂祭演出。目前陣容由一之、愛波、唯祥、小白、洪御所組成,每位團員各有多種技能與才華,作品多以實驗搖滾與民謠樂風,結合詩歌、迷幻氛圍,和具儀式感的節奏韻律。團名中的「WWWW」不發音,代表的是聲音頻率的波形,伴隨與台灣文化有著深厚連結的神秘聲響,也就如看到草原隨風波動的意象。 

這次新作《黑夢》靈感來自王家祥的台灣歷史奇幻小說《小矮人之謎》,序中提及,台灣歷史流傳的「矮人族」好似傳說,但在考古學、人種學及各原住民族口中,卻又真確存在過,於是促成落差草原 WWWW的島嶼之夢。其中的「黑」象徵著消逝、待探索的未知和瞭解,也作為對台灣南島史觀支脈的初步想像與收束,英文則刻意白話地用「Formosan Dream」,為《黑夢》開啟與台灣相連結的入口。

作為進入時空夢境穿梭的通道,第一首歌曲〈黑夢〉是對著未來人們反覆吟唱的漫長古老歌謠。以矮人族傳說相關的台灣南島語族為靈感基礎,落差草原 WWWW參考賽夏族儀式中的臀鈴樂器所表現出的舞蹈韻律,和收集台灣不同族群的古調、童謠,分析其和聲、重唱的方式與調性,再使用現代樂器、電腦編輯、擬音聲響,消化後,重新用內在的直覺,發展出新的韻律和節奏。隨著〈黑夢〉樂曲哼唱,會發現人聲吟唱、合成器旋律、環境聲響,和鼓擊節奏的動態,如無限的圓,一致且連貫。 

〈貝殼〉一曲建構的時序其實較〈黑夢〉來得早,它代表著逝去的生命,像是遺跡、消失的語言、物種和時空,是一顆含著各種記憶的殘骸。在音樂中堆疊各種「海」的擬音聲響,穿插冷冽抽離的合成器音效,隨著生命記憶的累加與想像,後段以密集強烈的節奏和韻律,帶離那沉寂的生命遺跡。這兩首歌曲並非針對單一實際的事件,而是眾多歷史記憶集結而成的意義。

「沒有人能真的置身於任何一個過去的歷史時空之中,我們更多的是對時空的收集、內化轉為對未來的創造力與想像。」穿插於〈黑夢〉和〈貝殼〉之間的〈鯨骨〉,曲名靈感也來自台南在遠古曾經的鯨魚匯集之地臺江內海,就像連結兩首歌的時空通道,如考古地層般,由各種時空事件砌成記憶緞面。

從小在鄉下三合院長大的愛波,家門口的小廟就是她和弟妹們的遊戲空間,落差草原 WWWW釋出的《黑夢》Live Session影片的拍攝場景,找了經紀人小孟位在彰化花壇,傳統樸實的三合院外婆家中進行。團員們以環狀陣形演奏,讓大家能面對面看到彼此狀態,環狀的拍攝軌道也捕捉這美麗場景與人的各種角度。

在愛波精心設計的服裝中,藍紫色系、寬版七分袖、腰際綁帶、曲線裝飾片,藏有廟中神像的服裝、水車垛裝飾,及平埔族傳統服飾的概念;加上臉上金銀色的塗料,延伸轉化抽象的台灣傳說與歷史,讓我們得以看見《黑夢》視覺化的呈現。演奏到〈鯨骨〉時穿插的花束和石雕片段,畫面素材來自台北的多間寺廟,特別是樹人書院文昌祠的廟門旁邊的豹浮雕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想到台灣已消失的物種雲豹,以此取材象徵消逝卻真確存在的一切。

相似的元素也出現在《黑夢》的單曲封面視覺,一切似花似鳥,如島嶼夢境片段般的會集體。整體受人獸形玉玦造型啟發,上方抽象生物象徵黑夢本身,而貝殼花束則如漢人與平埔族文化常見的祭祀供花;中央如貝殼與檳榔的外殼吐出花和獸的四肢、尾巴,更吐出了星辰,就像耆老長者口中的遠古神話和預言,意味著我們與祖先們的連結。落差草原 WWWW稱這是「貝殼花束黑夢小祭壇」,是對台灣島嶼上多元生命祖先的轉譯和想像,也是對這塊土地文化共生的向望和祝福。

「我們是什麼樣的存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在這場島嶼之夢、自我追尋的幻境中跌跌撞撞,落差草原 WWWW提出了這樣的自我詢問。他們像是聲音的象形文字,從迷霧中漸漸看清了的那片草原,發現不只是翠綠,也非任何顏色能夠定義,藏在其中的是模糊而確切存在的過去。而殘響不斷將人再推入濃霧之中,只剩聲音在心底作祟,細細說著屬於這座島嶼殘酷而美麗的輪迴,透過《黑夢》不斷地探問與詢答中能顯露:也許理解自由、多元的共生會是通往未來的線索,也是甦醒的開始。

撰文:鄭佩欣 Anita
資料協力:落差草原W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