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只出門八次,披頭四當家鼓手Ringo Starr今年推出個人全新EP《Zoom In》,切合EP名稱「Zoom In」,破天荒以視訊軟體「Zoom」和媒體朋友見面。這段時間他在家中打鼓玩音樂、找來新舊好友迸出新火花,視訊訪談中Ringo Starr不斷以他的口頭禪加上「YA」的手勢,傳遞「PEACE & LOVE」,陪伴大家度過疫情間無聊時光,這回我們參與了這場線上訪談,聽Ringo爺爺談這些精采作品是如何完成的。
上集:獨家特訪》Ringo Starr的家宅娛樂:「我還是最愛玩音樂!」(上)
EP《Zoom In》,是Ringo Starr與音樂人朋友在艱難的疫情中完成的明亮成果,總收五首歌曲,但因為各地封城和隔離,不像過去隨時可以發行,所以花了更長的時間預備。「在我的那個時代,EP只有四首歌曲。作這張EP是快樂的!EP的形式比較容易讓人們去好好聆聽,你可以仔細聽聽這五首歌曲。」
被問到音樂生涯超過五十年,是否感覺到這段時間的偌大變化,Ringo大笑反問:「Are you kidding me? 」時光太長,Ringo回憶和好友George Harrison 在九零年代作音樂的景況:當時的他們都還在Abbey Road錄音,他和George兩人都想,他們只能夢想有天能有這樣的錄音設備。後來他們錄製了8首歌,都想這8首可能是最後的作品了,現在卻已經累積到70首。「我過去錄製的過程裡面,我總是在打鼓,但現在你可以做很多種事情,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喜好,我們非常幸運,披頭四的音樂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受歡迎。」但Ringo仍懷念那個實體唱片的世代:「現在沒有東西可以拿在手上,你若收到一張LP,打開時你會有驚喜感,那是最有趣的事,任何形式都比不上黑膠,總之,這長串時間真的有很多的改變。」
Ringo對Peter Jackson執導的新紀錄片《Let It Be》也非常期待,過去的紀錄片著重在披頭四那段時間的不愉快或爭執,且只收錄了七分鐘的屋頂演唱會演出,新紀錄片中Peter則加入了過去從未曝光的屋頂演唱會片段,事實上是後來他們又發現了還有一些未曝光的影音檔案,而那些記錄了那時候的他們總是很快樂。「Peter 來過L.A.,我們大笑聊了很多事,過去的我就在那,我們總是大笑,作為樂團我們過得很快樂。」平常也畫畫的Ringo封城期間畫了很多藝術創作堆滿屋子,他也期待之後有機會展示給大家看,「那是我另一個很想跟大家分享的東西。」喜歡保持忙碌感外,Ringo爺爺也持續保持身材,他每天健身,實行純素飲食多年,維持健康和快樂。
Ringo談All Starr Band和披頭四
過去Ringo和All Starr Band共度超過30年,雖然比起披頭四的時光更久,但他也想告訴大家,兩個樂團給予他的是不同的養分。 60年代披頭四去德國發展時,大家都想要努力證明這個樂團,一天有12個小時在跟樂團相處。「當時我還是個男孩,大家都留在錄音室,感受聲音和空間,那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後來的樂團叫做All Starr Band,「那正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明星。」每個人都愛這些歌曲,互相了解彼此喜歡的,不會總是玩一樣的歌,能夠演奏交流的也非常廣。
Ringo同時讚揚Billie Eilish和FINNEAS的才華,這張EP中,也有和FINNEAS共同撰寫的歌曲。Ringo現在也喜歡聽各種類型的歌曲,與他自己的創作互不侷限。「我和他一起寫歌,可以見到他真的很好,不過我聽的音樂是我聽的音樂,但我還是玩我自己的音樂,那不一樣。」
《Zoom In》傳遞了Ringo的正向思考,在這場疫情大流行中,他想像著這些城市遭受著困難,Ringo提醒了我們那些分離著的人們的孤單,作為個人,那是他提振精神的方式,卻也陪伴了許多人度過這場煎熬時光,這是透過音樂與朋友對話所完成的作品。不論是談論到這張EP的錄製或近來的生活,Ringo總是展現他的招牌和平手勢,他強調:「那是我母親教我的和平與愛,但我就是持續傳遞出去。」
儘管EP完成的時間比原本想得更長, 但Ringo爺爺承諾會再持續埋首創作,接下來還要出EP2、EP3…,一直出下去,「你們不要跟別人講,我已經開始作EP2了!」Ringo說他愛藍調,也愛流行音樂和搖滾,甚至喜歡Big Band,但之後也可以做一張鄉村樂EP。他預告2022年5月Ringo Starr & His All Starr Band希望可以重返舞台演出,正同訪談開始之時,這場該是用力宣傳的線上會談,Ringo卻率先和我們打了招呼:「讓我先講PEACE AND LOVE! 」他仍然以他的活力和善意,持續給著光亮和希望。
▲Photo Credit: Scott Robert Ritchie。
撰文:Nana/樂手巢編輯部
圖文協力:環球音樂
#本文收錄於樂手巢雜誌Vol.11,傳奇鼓手Ringo Starr獨家特訪。
樂手巢雜誌全台索取地點:https://mag.yso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