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搖滾樂》:中華商場便宜的翻版唱片滿足了青春歲月

0
4927

如果要選一個事件作為一九六○年代的開場,那肯定是中華商場的落成。這座住商合一的大型商場在一九六一年正式啟用,往後的二十年間,這裡都是樂迷的獵場、商人的戰場。在中華商場落成以前,這裡是商戶聚集的雜亂社區,媒體把這裡稱為「臺北的盲腸」。二戰結束後,為了安置無處落腳的人們,國民政府在寬闊的中華路搭起一片應急用的竹棚屋。這一應急就是十幾年過去,竹棚屋不斷擴建、改建,家戶的衣物晾到了安全島上,市政府總算發現這樣不行,趕緊動手整建這個社區。

中華商場解決了竹棚屋時期的許多問題,但也有些狀況沒太大改變,比如說,噪音問題。中華路竹棚屋原本就有好幾間唱片行,整天把留聲機對著馬路放音樂宣傳,搬進商場後也還是老樣子,不只居民抗議,連附近的平交道管理員都說吵得沒辦法工作。

雖然社會大眾只聽到一團吵鬧的雜音,但對熱門樂迷來說,裡頭一首一首都是熟悉的歌曲,從唱片行聚集的商場信棟走過,每走幾步就換一首歌,有的放了幾秒就停了下來,那是老闆讓客人確定他買的唱片不會跳針。開在信棟二樓的佳佳唱片行,至今仍在西門町繼續營業。

有了中華商場,聽熱門音樂的人終於有個地方能去逛街巡田水,不必老是悶在家裡的收音機前,或是等那不知道搶不搶得到票的演唱會。西洋歌曲的翻版唱片翻得又快又好,週間看報紙專欄介紹新歌,週末就能去商場碰碰運氣。就算是習慣在家附近小唱片行買便宜貨的人,要是平常不去中華商場逛逛,感覺就不是聽熱門音樂這一掛的。

也大約從這時開始,買翻版唱片成了熱門樂迷的普遍樂趣。唱片行每週都能變出好幾張新唱片,價格不到正版的十分之一,連一般學生都能大量購買,據舒國治回憶,當時的青少年有個八百張唱片收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翻版唱片成為新一代臺灣樂迷的音樂養分,其中也有不少人走進播音室,成了新一代的電臺主持人。

雖然版權觀念在當時尚未普及,但翻版唱片還是不時引發爭議,選擇翻版海外唱片是相對安全的選擇,臺灣聽眾熟悉的日本歌曲又被政府管制,西洋歌曲成了刪去法下的一個好目標,再加上唱片業習慣在短期的熱潮上拼利潤,每週都會有人介紹排行榜的熱門音樂再適合不過。

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塑膠唱片取代了易碎的蟲膠唱片,壓片機也從手動變成了電動,再加上梁祝電影帶來的黃梅調熱潮,高額的利潤讓唱片廠在一九六○年代大量出現,熱門音樂也受到影響,一首歌從這家唱片公司轉拷到另一家,翻版唱片源源不絕的發行,塞滿了青少年樂迷的房間。他們有時說這些歌是「風靡」,有時也說是「熱門」,不過時至今日,我們都知道誰是這場品牌之戰的勝者。

便宜的翻版唱片滿足了許多人的青春歲月,讓這段其實不太光彩的歷史顯得可愛許多,樂迷們的活動逐漸豐富,第一代的重要推廣人卻在這時相繼離開熱門音樂圈。

※本文節錄自《我們的搖滾樂》一書,由游擊文化出版授權提供,請勿任意轉載。

這是一本講述一九五○到一九八○年間,搖滾樂在臺灣如何發展的故事書。在那個橫跨三十年的不自由年代裡,故事的時空場景是由日本、中國、美國等世界大國,以及二戰、韓戰、越戰等國際戰事,交錯搭建而成的。彼時,島嶼上各式異質空間應運而生,諸如中華商場、美軍俱樂部、夜總會、舞廳及西餐廳等,而各種時代產物也先後在島上出現,像是西洋電影、美軍電臺、翻版唱片、長髮禁令及歌曲審查制度等。這些都是搖滾樂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我們的搖滾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