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手巢幕後通行證】創新是音樂生存之道,Dixon代言人/香港資深鼓手徐世興

0
4783

《鼓手生存之道:香港知名鼓手Simon Chui徐世興台北座談會》上,徐世興打起鼓來行雲流水,專注的神情令人想起他分享的小故事:「莫文蔚巡迴最後一場演唱會,我抬頭突然發現莫文蔚一身透明站在舞台上,我問身邊的樂手:『她怎麼穿這樣啊?』,他回我:『她巡迴一直都穿這樣啊!』」在場的每個人都笑了,整場巡迴演唱會都沉浸在打鼓中,渾然不覺舞台上天后的性感裝扮,是太過享受還是太過專注?或許兩者都兼備,才能成為一流的專業樂手。

Simon徐世興老師是香港知名爵士鼓手,也是許多一線鼓手的「老師」,徐世興曾赴美深造,並跟隨大師級人物如Gregg Bissonette、Dom Famularo、Jim Chapin、Joe Morello私人學習。也曾於陳奕迅、莫文蔚、陳慧琳等人的演出活動中擔任鼓手,他於2007年移居上海,後至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當兩年老師,再遷移到廣東番禺設立了自己的私人鼓學校,引領一對多、一對一網路教學、專業鼓手深度遊學之旅等潮流。

身為鼓手,徐世興以「高齡」之姿到美國學鼓,是充滿勇氣的一步;27歲轉換跑道,更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身為老師,他大膽採用新科技與新方法,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與系統。成為鼓手的路上,徐世興所做的決定或思維都帶著與眾不同的色彩,作為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經歷不同社會環境的鼓手,徐世興的經驗格外珍貴,不管你是錄音帶世代、CD世代還是抖音,都值得靜下來心來,好好聽。

過去、現在、未來

徐世興本身的學鼓經歷,正反映了音樂環境幾十年來的演變:90年代不似現在,人人把小孩送出國留學,更別提學鼓。談到赴美學鼓的經驗,他認為從每個老師身上都可以學到一點東西,端看學生如何理解老師說的話。並以跟隨大師Joe Morello的學習經驗為例:「Joe Morello晚年眼睛已看不見,他每回上課,都坐下來與學生聊歷史,年輕鼓手急於學技術,或許覺得浪費時間,但透過與Joe Morello聊天,他會教你碰到問題如何解決、工作要怎麼做,另外因為他看不到,都用聽的,一聽就知道學生打鼓的問題在哪裡。找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只要能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就好。」

往中國發展的契機其實是完成莫文蔚的演唱會後,發現中國環境變化很快,有更多空間做想做的事,就離開了香港。中國一直都有音樂環境,過去國外唱片公司倒閉了,將大量的「打口碟」當廢料賣到了中國,讓許多人接觸到老音樂,徐世興認為老音樂對樂手來說相當重要,因為架子鼓是從70年代開始流行、8、 90年代到高峰期後,慢慢走了下坡。若不聽過去的音樂,不會知道究竟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要開發市場,必須知道以前的人做過什麼,如果沒有創新,表演藝術就走不出來。

而比起學校裡的音樂教育系統,徐世興指出媒體在音樂學習上倒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資訊匱乏的過去,人較有好奇心,會主動去找、去看;現在資訊唾手可得,反而看過就算,Simon認為6、70年代老歌非常好,建議大家可以多聽聽以前的歌。

天王天后的演唱會樂手

曾擔任天王天后演唱會鼓手的Simon分析起演唱會樂手時這麼說:「做演唱會樂手其實就像上班。」演唱會樂手按小時收費,加上天王天后有繁忙的Schedule,要做新的東西等於大家都得一起改,不論成本或現實面都有困難,所以樂手能發揮創意的地方不多。如果是個循規蹈矩的樂手,做演唱會會是一條路;但如果是個喜歡創意變化的樂手就不適合。Simon認為年輕的樂手如果太早做演唱會樂手,很容易被定型,因此能夠自己創作又能夠做演唱會的人,是很厲害的。

對有心做這一行的人,他也提出建議:「要先讓圈子裡的人認可你」,從前可以通過音樂比賽挖掘優秀的樂手,現在得自己先伸出手、主動力求表現,才會有工作,所以音樂人懂得表達自己非常重要。過去靠的是人脈,現在有許多獨立樂手,反而要自己主動去聯繫、嘗試,所以溝通能力相對來說更為重要。

網路教學的生存之道

網路教學分為影片教學與直播兩類,Simon堅持做直播教學,認為Live的互動能讓師生彼此看到對方的反應;相對點擊視頻看一百萬遍都是一樣的內容,但音樂有趣的地方,就是會跟著人變化,也許打第三次又不一樣,這就是影片教學所缺少的彈性。現在媒體改變了,年輕人都習慣使用網路找東西或學習,若不願意走進去,就會被淘汰。

很多人都想利用網路成就點什麼,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舉成名。網路的「快」是一體兩面:很快出頭,也很快被略過。「網路上大家看東西很快,不好看很快就被跳過了,所以樂手想拍片,要從受眾的角度去想,如果你能讓觀眾看你20秒沒跳過,那就成功了。」Simon說。因此影片的元素:燈光、環境、聲音、鼓的選擇等,都要多方嘗試。另外Simon也點出身處網路世代,音樂人的成名之道:先讓自己變紅,再讓別人投資你。

同樣地,也有許多人對中國音樂市場躍躍欲試,卻忽略了更深一層的差異。「我跟好多人說,要跨到中國去發展事業,一定要住在那裡。」Simon指出,當地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在香港學費是一個月一個月收的,而中國是先收一年份學費的,所以若是抱著有空再飛來教課的想法,是不可行的,另外像是家長不願意跑太遠,還有會將小孩託付在老師家好幾個小時等,如果沒有住在中國,很難深入理解這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學樂器要有目標,要有一個人能影響你,讓你想變成這個人,看著這個人,你才能往前跑」Simon說。放眼現代,不論哪個圈子,似乎都少了Role Models。打鼓也是,過去這些大師,一輩子都在打鼓,而現在誰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呢?年輕的鼓手若找不到目標是很困難的。

Simon初至美國求學時,學校曾請來名師為他們解答什麼是成功的音樂人,這問題丟給現在的Simon會如何回答?「要成為成功的音樂人,第一要創作,創作是根據從前聽過的音樂而來,要大量地聽;第二就是不斷學習,不單是音樂技巧,也要了解其他樂器。曾經我遇過一位很厲害的鋼琴家,他看譜只看第一個與最後一個音,中間他就知道怎麼彈了。這讓我明白,專業的人看得是輪廓,但會用自己的方法快速完美地完成工作。」現代人大多循規蹈矩地做事,較不會想別的答案來回答問題,這是Simon認為過去老樂手厲害的地方:他們總會找出方法解決問題。框架就在那裡,但如何演奏呢?自己想出來,創新就是由此而生,這也才是音樂人的生存之道。

撰文: Aggy Cheng
攝影: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