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打開罐頭笑聲?那些情境喜劇裡搬演的淚水與歡笑

0
2374

隔著螢幕參與人生 / Sitcom

「Sitcom」為「Situation Comedy」縮寫,是一種喜劇演出形式,公認最盛行的年代是1920年至 1950年的美國,以廣播劇形式進入生活,隨著電視劇集的普及才逐漸演變至今。而最熟知的美式 Sitcom 單一劇集扣掉廣告後的長度約為25分鐘以內,為其定下簡易好消化的調性,大多題材以親情、友情、家庭為主線,佐入大量美式笑料與肥皂劇情,以及角色台詞生活化等特性,彷彿觀眾正觀看著人物的真實人生。

Sitcom 的本質還是需要回到喜劇本身來探究:製造準確笑點的同時,編劇需要具備的不只是說笑話的能力,而是找出目標受眾生活中最不堪與低俗的時刻,將其轉成劇情,讓觀眾感同身受並學會一笑置之。透過不同的角色設定,網羅日常中常見的人物,在影劇世界中建造一個虛實模糊的時空,參透生活的悲劇並創造高度共鳴,呈現於作品中。

情境美劇的主流以《Seinfeld》為開端,爾後《Friends》開創 Sitcom 傳奇,以其精妙的節奏風靡全球二十餘年,廣納各年齡層的影迷;《The Big Bang Theory》為 Sitcom 開啟了更有深度的題材對話,《How I Met Your Mother》又帶著《Friends》的影子重磅席捲。一代接著一代的情境喜劇為 Sitcom 寫下各自不同的歷史,也陪伴所有觀眾度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的夜晚,在閒暇之餘成為空間的白噪音、寂寞的消遣。

罐頭笑聲是靈魂 / Laughter track

美式 Sitcom 的精隨過於隨著每一個笑點出現的罐頭笑聲,在 Sitcom 從現場製播的廣播劇集移轉至電視節目的進程裡,多數觀眾依然習慣舊式的現場體驗,1951年的《I Love Lucy》電視劇集依循過去現場觀眾的觀影習慣,讓現場笑聲為影集呈現即時效果。然而觀眾笑聲與秩序的不可控讓電視製作難度大增,為解決這樣的問題音響工程師 Charles Douglass 製作了 Laff Box ,將十種各異的笑聲收錄,並依照劇情需求搭配合適的音效,至此現場笑聲成了劇集佐料而非必要。

然而擁有現場觀眾對於演員而言卻是甜蜜的詛咒,在《Friends》中多數集數的笑聲都是現場收音觀眾笑聲再後製剪輯進去的,換言之,《Friends》的拍攝是一場場現場演出的集結。其中 Matt LeBlanc 跟 Matthew Perry 酷愛以即興肢體與台詞與觀眾互動,儘管這樣的方式讓 Matthew Perry 在採訪中表態,若是當下觀眾笑聲不夠熱烈,會懷疑是否不夠好笑等等,造成長達數十年的心理陰影。但不可置否,正是因為如此緊密的觀影體驗,使演員的激情與觀眾反應激盪出延綿至今的化學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 Marvel 與宇宙中《WandaVision》為了呈現 Wanda 激進癲狂的 Westview 小鎮,整齣影集以1950年代 Sitcom 定調,首播集〈Filmed Before a Live Studio Audience〉便是邀請劇組親友作現場觀眾,回歸最復古的現場笑聲收音模式,力求原味的 Sitcom 呈現與致敬。

罐頭笑聲的存在的魔力莫過於再不好笑或是極度譏諷的台詞,都能讓觀眾跟著笑幾聲,而不切實際的笑聲響起時,也為觀眾製造現實與劇情的距離,讓人能拋開一切顧忌,放心地開懷大笑。

用鮮明角色孕育骨幹

劇情之外,創造共感最大的要點莫過於精準的角色設定,可謂是整齣 Sitcom 成敗與否的骨幹,劇集龐大人際宇宙往往是依循著主演團體的人物設定而逐步延伸的,歸結 Sitcom 的人物設定大致可落入五大範疇:

The Wisecracker:角色特性可以定義為「最常以譏諷語氣點破笑點」,在單集中往往擔任著清醒的旁觀者,時常流露出「I told you」那種帶著 sassy 態度的眼神。《The Big Bang Theory》中的 Penny 與《Brooklyn Nine-Nine》中的 Gina 便可歸到此類。

The Charmer:為了讓角色團體增加立體感,在一群過於正經的設定中為了賦予團體有足夠的社交場合, The Charmer 的存在除了增加議題的豐富度也是為了確保劇集場景不會過於枯燥,性格塑造遊走在性別消費與成人話題之間,以《How I Met Your Mother》為例,Barney 就是最好的例子。

The Square:儘管 Sitcom 的特殊性讓主角不會局限僅一位角色,但通常核心故事的發生會以一位主角的故事為貫穿,而該位角色便擔任整個群體中連結各個角色的核心,更會在設定中加入些微傻氣的特質讓一切荒誕劇情的發生順理成章。《How I Met Your Mother》中的 Ted 、《The Big Bang Theory》的 Leonard 與《Brooklyn Nine-Nine》的 Jack 便是為此而生。

The Dork:在主角群中最顯而易見的書呆子,該特質除了能讓更廣大的群體有所共感外,也是塑造完整劇集社會不可缺少的存在,角色對於花花世界的渴望大多會鬧出許多有趣笑料。《The Big Bang Theory》裡幾乎每個角色都帶著 Dorky 特質,而《Brooklyn Nine-Nine》則以 Amy 當之無愧。

The Goofball:以難以言喻的強烈特質貫穿,時常以荒謬隱喻包裝大智慧,傻笨得讓人難以討厭也通常輕易地便收穫許多粉絲。《How I Met Your Mother》中 Marshall、Lily 與《Brooklyn Nine-Nine》的 Terry 就是最佳代表。

單純公式劇情 A+B

Sitcom 最為人著稱的便是劇情簡單易銜接,在無觀看壓力的前提下,可貴的是如何在簡易的劇情描述下不會產生讓人看膩的厭惡感。每集不難解構出主線 A+支線 B 的情節公式,通常在主線 A 貫穿劇集成為主題的同時,支線 B 便會隨之出現,讓整集不會一直圍繞著同件事,而出現過多冗贅情節。

以《New Girl》為例,在 Schmidt 破壞婚禮那集,除了是挖掘 Schmidt 和 Cece 感情線裡更多的層次,更同時將 Jess 與 Nick 的感情在過程中以支線 B 的姿態階段收尾展現;而《How I Met Your Mother》則通常以整季鋪陳同一劇情核心主線 A,在每集中推演新的支線 B 來呈現每個角色的成長。

而喜劇之所以成為精神慰藉,除了故事性外最多的就是遠離現實的逃避,《Friends》中從未提及住在紐約市中心所需的生活花費,讓主角群不食人間煙火一般活得恣意,所有 Sitcom 劇情不約而同模糊現實的默契,讓觀眾得以將情感投射於架空的世界,活出一個更貼近理想毋須焦慮的日常。

母片效應的復刻 / 《New Girl》、《How I Met Your Father》

在《Friends》獲得跨世代成功的迴響後, Sitcom 公式以此為根據且加以解構,許多以此片為母做各方深化、題材延伸的劇集油然而生。《Friends》的主旨無非就是一群好友在將至三十的年紀追尋夢想活出自我,而《How I Met Your Mother》則是維持既有的團體,友情再加入追尋愛情的終極大哉問,打造出另一部屬於千禧世代的經典。而在多年之後,秉持著熱忱不滅的精神由 Hilary Duff 領銜主演的《How I Met Your Father》重磅上映,至今已延續至第二季,儘管乍看之下保留了母片劇情結構,但褒貶不一的劇評對於完整復刻的劇集本身仍存有是否合宜的疑問。

而以同住一室的主角群為開端的《New Girl》更是被評為以《Friends》為母片的再出發,同樣是翻炒主角友誼並將其加以配對的公式,套用至不同主演似乎魅力就減少了幾分, Sitcom 到底是否能夠加以復刻,這點始終淪為各方劇迷的爭論。

喜劇之父 Charlie Chaplin 曾對人生下了這樣的註腳:「人生近看是一齣悲劇,遠看是場喜劇。」喜劇將人生的悲歡離合化作養分,以一遍遍蘊含幽默感的表演形式變幻演出,其中哲學更是在於如何巧妙地將生活中的挫敗與歡喜轉為值得細細品味的發笑時刻。很多時候 Sitcom 編劇與觀眾是互相慰藉的存在,編劇透過劇情書寫將曾經的生活經驗復刻,或多或少尋找相同經歷的共鳴,而每個得以共感的你我,都正透過這些情節與角色,獲得釋然的勇氣與成長的決心。

Editor / Asta Chang
Author / Sasha Yi
Photo Credit / TVNZ, Disney+, IMDb, Los Angeles Times, Wikipedia, Rotten Tomato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Mashable, Eonline.com

文章轉載自:TRENSSE

跟 HUSH 一起娛樂自己,1月17日樂手巢雜誌 Vol.16 正式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6/

俏皮重現90年代情境喜劇,歡迎來到Dua Lipa的時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