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要不,看看 NFT 也行

0
1550
Record Spinning on Turn Table

在目前所能容易接觸到音樂載體中,黑膠是最古老的一個。這種以聚氯乙烯(PVC)所製成的神奇大飛盤,自1930年以來歷經興衰,本以為它終究會消失在時代的演進中,卻在2000年後的世界唱片行日(Record Store Day)及其一連串的活動後被復興。有些有趣且令人驚訝的數字:黑膠的銷售近幾年每年都有超過30%的成長,目前在美國每三張實體唱片就有一張是黑膠,且自 CD 普及以來首次超過了 CD 的銷售數量。

▲ 就算只是迷戀這個儀式感,如果能夠好好的準備一下播放系統,黑膠確實能讓你聽到另一個世界。
(圖片來源:DJ MAG

接下來的數字可能更加有趣:購買黑膠的人近半數不曾將它放到唱機上播放過,根據這篇報導,甚至有20%是連唱機都沒有的。如今購買黑膠的意義顯然跟過去大不相同,作為歌迷對藝人的支持(周邊商品角色),或視為藝術作品的收藏(相對高昂的售價也證明了這點),拿來彰顯品味、家中擺飾…等等。獲得音樂太過容易,於是大家開始追求音樂背後的其他。

▲ 每年都會舉辦的 RSD,串連世界各地唱片行活動,也會有許多黑膠特意選在當天發售,可以去官網看看。

扯東扯西,怎麼又扯到 NFT

死硬派的實體音樂擁護者也許不願意承認,尚在發展中的音樂 NFT 在本質上可能是最接近黑膠的存在。

比起一路來音樂作品都是希望被「大量複製」,現在的黑膠走向了某種精品路線,音樂人也樂於在此發行特殊版本,精裝再精裝。而音樂 NFT 的目的並不僅是作為音樂的載體,更多是音樂人賦予它的意義,可能是某首歌的視覺藝術,某場活動的入場卷,易於收藏及炒作(可能得等加密貨幣的牛市再臨,不是現在)。初始發行就設定數量的特性,也容易在其後發生每個作品價格相異,而不是我跟天王巨星的歌在 Spotify 每被播放一次,都同樣只能獲得微薄的不到一毛錢。

然而擁抱類比也擁抱數位,我兩個都要。

這陣子有家叫做 Vinylkey 的公司引起我的興趣,他們在發行的實體黑膠上坎嵌入一個 NFC 標籤,如同你使用 Apple Pay 之類的行動支付那樣,將手機靠近後便會直接讀取,對應到連同該黑膠一起發行的 NFT 上。


▲ Vinylkey 的運作流程。

這家位於北加州的公司顯然察覺到黑膠與 NFT 的相似之處,試著讓樂迷擁有更進一步的體驗。購買者一次就能擁有虛擬以及實體兩種作品,即使是實體黑膠也可以對應到一個限量編號。音樂人一如其他 NFT 銷售,可以在每次的轉售中獲取版稅,另外透過一次發行,NFT 的持有者也更容易形成社群凝聚粉絲群體。

這讓我聯想到2021年知名當代藝術家 Damien Hirst 的虛擬實體二選一殘酷實驗,只不過這次你可以兩者都擁有。但其實 Vinylkey 最讓我好奇的是轉售流程,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得傳送 NFT,有點不太實際,可惜官網對這部分並沒有說明,實際上他們也還在非常初期,看不到範例。

▲ 所以,要來我家看 NFT 嗎?我:搞成這樣應該可以。(來源:NFT Evening

老實說比起沒有開封的黑膠,我更多沒有打開的可能是千辛萬苦才買到的限量團T。當然我不會吝於在某些重要場合,或者心情好的時候,穿上以展現我有多愛那些樂團或歌,就如同人們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展現他們屬於某一個 NFT 群體。

沒有人能夠預測黑膠跟 NFT 在未來的關係,也許後者得跟前者一樣經歷死而復生,但這是個有趣的開始,期待。

撰文:Jungle

樂手巢雜誌 Vol.14 帶你從根本理解樂器,5月24日發行: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4/

又是 NFT!元宇宙干音樂人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