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調色盤中的音樂盒──回顧魏斯安德森電影音樂異想之旅

0
91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電影總帶有近乎偏執的對稱美學與調色盤般的視覺風格,而在聽覺方面,他並非一開始就建構出專屬的聲音美學,早期作品著重於選用現成流行歌曲嵌入故事,使歌詞成為角色心理的隱形台詞。以60至70年代英美搖滾、民謠為主,展現出懷舊、奇趣與輕微疏離感。

例如:在《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中,David Bowie 的多首經典曲目,如:〈Rebel Rebel〉、〈Starman〉,被演員 Seu Jorge 改編為葡萄牙語翻唱版本,成為異地冒險與角色孤獨感的註解;而在更早的《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中,The Who 的〈A Quick One While He’s Away〉被放置在校園衝突高潮段落中,不僅替換傳統電影原創配樂的功能,更帶出主角行為背後壓抑情緒的幽默與躁動。這種選曲風格延續至《大吉嶺有限公司》,但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之後,魏斯安德森開始與作曲家 Alexandre Desplat 合作,打造更貼合魏氏視覺美學的原創配樂。

本文精選回顧五部魏斯安德森音樂風格最具特徵性的作品,觀察選曲與原創音樂交錯,如何創造獨一無二的聲音敘事。

延伸閱讀:給「Rebel Rebel」的歌單

《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 2007)
流浪者的祈禱:印度音樂與西方兄弟情仇的交錯

《大吉嶺有限公司》是魏斯安德森首度將敘事背景置於非西方語境,嘗試透過東方哲學與儀式感來處理主角的情感困局,而這一轉向在配樂上表現得尤為鮮明。大量引用印度古典電影配樂,例如:《Charu’s Theme》(取自薩蒂亞吉特雷伊電影《Charulata》)旋律哀而不傷,與片中兄弟三人若即若離、彼此有心結,卻無從明說的情感狀態產生共振。當兄弟們在田野間奔跑、仰望天際之時,這首曲子宛如一道來自遠方的東方祈禱,彷彿來自他們母親投身其中的信仰,為三兄弟破裂的情感發出幽微的精神支持,試圖溫柔地凝聚他們的兄弟情。

除了印度電影配樂外,魏斯安德森在本片穿插了多首西方搖滾與流行歌曲,形成一種東西交錯、文化碰撞的火花。例如:電影片頭是來自薩蒂亞吉特雷伊電影《Jalsaghar》的〈Title Music〉。這首樂曲以急促的坦普拉琴為主,營造出既神祕又不安的氛圍,仿若外來者初入異地的遲疑。此時畫面是一位商人(比爾墨瑞 Bill Murray 飾)在吵雜的街道中趕車。緊接著畫面突然出現 Peter(安德林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在他身旁,奔跑追趕火車的場面,最後讓觀眾發現 Peter 才是主角,而比爾墨瑞飾演的角色則是過客,強化了觀眾在敘事視角上的錯置感。

在 Peter 奔跑的同時,音樂從〈Title Music〉轉為搭配 The Kinks〈This Time Tomorrow〉不僅帶來突如其來的節奏轉換,也像是這三位美國兄弟帶著自身的混亂、缺乏目的誤闖印度,也標誌著一段衝突與尋找的旅程即將開始。而這首1970年的歌曲本身便充滿逃逸與自我混淆的情緒,歌詞寫道:「I don’t know where I’m going / I don’t want to see / I feel the world below me / Looking up / Looking up at me」與兄弟三人即將踏入未知旅程的主題相呼應。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逝去的歐洲秩序:建築虛構帝國的童話哀歌

這部以亡國與遺忘為主題的作品中,音樂並不試圖激起情緒,而是像飯店本身一樣,保有秩序的外表、精緻而封閉的美感,在某種歷史時間的廢墟上,自顧自地繼續演奏。Alexandre Desplat 為其量身打造一套節奏與空間同步的原創配樂體系,其聲音架構如齒輪與軸承,精準地嵌入每一場追逐、每一段回憶、每一格構圖。

〈Mr. Moustafa〉以齊特琴(Zither)、豎琴、曼陀林、斑鳩琴、低音提琴等組成,一如迷你室內樂團般,機械地反覆卻有著奇幻的流動感,與片中場景的構圖對稱與運鏡韻律產生呼應。這首主題旋律在電影中多次變奏,從青年作家與老年飯店主人之間的交談開始,逐步回憶舊日已逝去的過往。在那段過去的時代裡,總是優雅體面,像是大飯店的華麗電梯、奢華的食物與儀容整潔的門僮。

延伸閱讀:窗戶名人堂,歡迎來到 Led Zeppelin 的紐約出租公寓

Alexandre Desplat 的配樂兼具歐洲古典的懷舊質感與機械式精準節奏,在動作場景設計出獨特的聲音敘事,例如:在 Gustave(雷夫范恩斯飾)與 Zero(東尼雷佛羅里飾)逃離追捕的雪山中的段落。

〈Canto At Gabelmeister’s Peak〉展現出輕盈而富節奏感的樂曲,運用了齒輪音樂盒般音色的欽巴隆琴(Cimbalom,又稱匈牙利揚琴)、曼陀林與低音提琴構築出層次分明的旋律與節奏基底,搭配鋼片琴(Celesta)的童話感音色,讓整體旋律俏皮。此外,小鼓與鈴鼓等打擊樂器穿插其間,增添一種慶典般的節奏張力,加上以人聲吟唱帶有戰鬥的儀式感,使整段追逐具有一種荒謬與神聖交錯的緊張,讓整場追逐呈現魏斯的獨有幽默。

《犬之島》(Isle of Dogs, 2018)
廢墟上的打擊樂:西洋凝視的東洋聲音想像

《犬之島》是魏斯安德森對日本文化的致意。

電影設定於一個架空的未來日本,在流行病恐慌之下,狗被放逐至垃圾島。語言的隔閡成為貫穿全片的主題核心,狗與人類之間無法真正溝通,即使是人類彼此之間,也因語言隔閡、立場對立而分裂。在這種語言斷裂與溝通失能的背景下,音樂成為敘事中最具連貫性的語言。

全片的聲音設計以打擊樂為主體,大量運用太鼓、鈴鼓、木魚等打擊樂器,營造出宛如祭典或戰爭儀式前夕的冷冽氛圍,有著向黑澤明電影武滿徹配樂致敬之感。〈Taiko Drumming〉這首配樂,以密集而沉穩的鼓聲鋪陳出一種緊張又充滿儀式感的節奏,猶如召喚觀眾進入一場日式寓言世界。〈Shinto Shrine〉(神道神社)則以人聲為主鼓聲為輔,模擬參拜與冥想的空間氛圍,使日本神道與現代廢墟景觀產生奇異融合。

然而,魏斯安德森並未讓整體聲音風格陷入單一嚴肅的節奏之中。在大量鼓聲中,他也藉由幾首富含節奏律動且帶有幽默感的樂曲,為故事帶來動畫童趣。例如:〈Sushi Scene〉出現在一場華麗的壽司製作橋段,打擊樂在此不再只是戰鼓或神樂的延伸,而轉化為精準的節拍機,成為壽司師傅切魚、捏飯、裝飾的每一個動作的節奏。曲中適時穿插類似尺八竹笛的聲音,在密集的節奏下增添了東方文化的聲音的豐富度,也彷彿手工技藝中的呼吸節奏。

《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 2021)
獻給媒體人的情書:聲音編寫報導註腳

這部是魏斯安德森對紙本媒體的情書,以及對風格寫作者的深情辯護。全片以雜誌編輯室為核心,展開四篇主題各異的報導,音樂設計也因應這種分欄、跳頁、插圖般的文本結構而展現高度的跳躍性。Alexandre Desplat 所譜寫的主旋律〈Obituary〉,以流動性極高的鋼琴線條,搭配低音號、大鍵琴、單簧管、其他銅管樂器、低音提琴鋪陳出一種優雅而哀傷的氛圍,彷彿編輯室中老主編以細膩的筆觸書寫過去,為紙媒人的未來譜寫送葬曲。

延伸閱讀:等了近50年!瑟夏羅南出演 Talking Heads〈Psycho Killer〉新 MV ,主唱大讚傑作

每段故事則依其調性與內容不同,使用不同性質的音樂進行敘事上的邊欄註解,烘托出更多台詞(文字)無法表達的情緒。例如:第二篇監獄中的畫家,配樂〈Simone, Naked, Cell Block‑J Hobby Room〉,以鋼琴為主,節奏如畫家狂野派的畫風般漫不經心,無數個連續半音,描繪出藝術家 Moses Rosenthaler(班尼西歐戴托羅飾)與人體模特兒 Simone(蕾雅瑟杜飾)之間無法真正情同意合,若即若離的神祕性張力。偶爾點綴的豎琴聲的夢幻聲響,就像是 Simone 這位繆思帶來的夢幻靈感。

〈Commandos, Guerillas, Snipers, Climbers And The Jeroboam〉這首短小但鮮明的配樂出現在第二篇學生學運的故事中,開頭的鼓節拍有著搖擺樂的律動,緊接著低音號聲響的出現就像是地下政治行動的潛伏,但吉他的加入又帶來一些佛朗明哥舞曲風的熱情。以重複打擊節奏為基底,如同學生踩著不太合腳軍靴跳著反抗的舞,有種政治諷刺漫畫的滑稽感。

在此段故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Zeffirelli(Timothée Chalamet 提摩西夏勒梅飾)坐在咖啡館 Le Sans Blague 的桌前沉思時,唱盤播放著 Jarvis Cocker 以虛構角色 Tip-Top 身分所演唱的〈Aline〉。這首改編自法國歌手 Christophe 1965年的同名香頌情歌,後來收錄於專輯《Chansons d’Ennui Tip-Top》,是 Jarvis Cocker 與魏斯安德森共同打造的「虛構角色專輯」,作為本片的音樂延伸。

這首歌曲在 Jarvis Cocker 融合半呢喃、半哭腔的演唱風格下,為青春革命添上一絲真摯的浪漫情緒,也巧妙體現了整部電影對文學、歷史與文化充滿情感的致敬。這首歌還有自己專屬的 MV,是仿紐約客插畫風格所製作涵蓋整部電影故事的動畫小品。

《腓尼基計畫》(The Phoenician Scheme, 2025)
首部政治意味濃厚作品:金屬音質展現反殖民主義

本片的配樂設計不再只是背景或氛圍,而是一種政治性嘲諷。魏斯安德森透過俄國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音樂與 Alexandre Desplat 的原創配樂,構築對於國際秩序與殖民主義的批判。俄國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的〈Petrushka〉與〈Apollo〉等芭蕾配樂片段反覆出現,不僅烘托出50年代蘇聯的地緣極權幻想,也映照主角 Zsa-Zsa Korda(班尼西歐戴托羅飾)遊走於陰謀與父權姿態。

有別魏斯安德森以往電影中慣見的輕盈、可愛,甚至帶點卡通式幽默的配樂,Alexandre Desplat 此次的原創配樂則展現出明顯的重工業風格。大量使用低音打擊樂與銅管樂器,鼓聲如壓軸敲擊,節奏反覆且密集,給人極大的壓迫感。即使出現鋼琴聲,也多集中於低音域,演奏出沉鬱而不和諧聲響,音符缺乏旋律上的起伏,如:〈The Gap Explodes〉。這樣的音樂構造猶如在土地上強行豎立起一座座金屬工廠,讓人感到冷漠生硬、毫無人性,展現將殖民主義的侵略與無情操控。

相較於魏斯安德森近乎強迫症式的一致視覺美學,他的電影音樂風格反而展現出多變與開放性。從英美搖滾到印度古典、中歐民謠、日式打擊樂,再到俄國芭蕾配樂與重金屬式實驗配樂,沒有一種絕對的「魏氏」樣板。正是在這樣的聲音雜揉中,觀眾得以穿越不同文化與敘事視角,感受到音樂如何成為角色內在情緒的差異,像是一個個能轉出不同旋律的音樂盒,讓觀影體驗能在視覺疲勞的臨界點中獲得新鮮的樂趣。

撰文:詹氏
圖片來源:Martin Scali、World Cinema X、Searchlight Pictures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

向母愛致敬!札維耶多藍《親愛媽咪》選用 Oasis、Céline Dion 名曲刻畫角色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