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臺灣音樂人踏上國際舞臺,本企劃專訪一系列參與過海外音樂商務活動的從業者,分享自身寶貴的跨文化、疆界互動經驗,並提供具體的攻略,指引音樂人更有方向地開展海外計劃。
▲ 圖片來源:黃珮迪。
「登上 FUJI ROCK 對你來說是最成功的殿堂嗎?為什麼你一定要去?」在海外從事多年音樂現場演出推廣工作的風潮音樂企劃部國際品牌創新運營組副理黃珮迪 Peiti Huang(以下稱黃珮迪),曾對一位把登上 FUJI ROCK 作為演出最高目標的藝人這麼說。
▲ 圖片來源:黃珮迪。
「你要知道自己適合在哪個利基市場。」
這幾年不僅國內音樂祭數量飛速成長,國外音樂節更以倍數增加,同時展現枝繁葉茂之特色。除了要讓音樂人需自覺適合什麼類型的音樂節,吸引對的樂迷外,黃珮迪更透過精準「選品」將適合的藝人推向該領域的最高殿堂。她舉例:
今年獲第36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和最佳編曲人獎的排灣族歌手戴曉君,在去年(2024)時,便協助她成功登上歐洲最大世界音樂節 WOMAD Festival。黃珮迪記憶猶新,說她當時告知戴曉君自己能助她登上夢寐以求的舞臺時,對方眼眶泛淚,連聲感謝她。而在之後登上舞臺,面對在萬人前演出時的氣勢與自信,更給了身為從業人員兼推薦者的她十足信心。
這是迄今臺灣未能企及的成績,希望讓臺灣人、業界人士知道,這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我們認為音樂家都需要透過實際參與大型音樂節,把他們丟到那個水深火熱的現場,才會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臺灣音樂人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光,部分功勞需在背後這群願意周旋在觥籌交錯的社交展會中、比藝人先一步了解舞臺、觀眾的從業人員們身上。這些從業者除了耳提面命要藝人知道適合在哪個利基市場外,黃珮迪更建議大家,一定要花一次自己的錢,把自己丟進表演場域,感受現場演奏、藝人在舞臺上的樣子,「當你對想前進的目標有一點認識時,再去推薦給你的藝人,其實會更有話語權。」
而參加展會時,要有規劃性地去認識關鍵人物,而不是走馬看花。當然她也坦言,有些人脈還是需要些社交能力,但更多的是團隊背後的實力,在相談甚歡之後,究竟可以端出些什麼?
我常常跟大家說,桌面上的五分鐘,倒不如你去洗手間上完廁所後的那三分鐘。 ──黃珮迪
在許多大型典禮前(如:金曲獎),通常會辦理 showcase 與媒合會,黃珮迪說:「短暫五分鐘的媒合會絕對無法看出什麼事情,但重點是,要怎麼建立下一步關係。」清楚讓對方知道自己目的是什麼,想做演出?還是想要賺錢?抓準時機問對問題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