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樂手巢主辦的全新校園巡迴講座:『幹什麼做音樂』:我的音樂製作之道,於今年十月正式展開,邀請到各個音樂領域的資深樂人進入校園,希望帶給有志從事音樂產業的同學更多啟發。10 月 18 日校園講座邀請到音樂編曲大師「黃中岳」,以他30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分享他的音樂製作之道。(以下為講座內容記錄)
【好的器樂演奏≠好的音樂傳遞】無論演奏什麼樂器,都必須重視聆聽的對象
以吉他為主要樂器的黃中岳,在至今30餘年的音樂職涯中,製作、編曲過無數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他認為,一段好的音樂演奏,不只是高超的器樂技巧,更需要的是正確的情緒傳遞。所有的藝術表現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透過藝術表現將感受分享出去的同時,是期待能被大眾所理解且近一步得到感動,最終與受眾產生在同一個韻律上呼吸般的相互理解;因此,必須在創作、傳遞音樂之前,思考如何才能建立這種默契。
【如何讓一段好的音樂發生?】永遠別把聽眾放在你的世界之外
音樂的發生,主要來自於兩個端點:發動者與接收者,發動者即為演奏者或創作者,接收者即為聽眾,發動者必須透過音樂的操作,更有效地操縱接收者的感受。其中時間感對音樂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狹義來說可能是音樂的節奏,要讓接收者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音樂,發動者必須創造相對穩定的時間感,並且隨心所欲地控制它,而在能夠做到這一步之前,現實面就必須透過節拍上的強化訓練;除了時間感,再來就是藉由能量的不同釋放,營造出對比性,音樂能量的表現可以是聲音的強度,於有限的音樂進行中設定出有效的最大及最小值,並在對的時間點彈奏出適當的強弱音,最後加上不同的樂器音色或是不同的伴奏旋律,疊加音樂的厚度,引導聽眾進入你創造的情緒軌道。
【將舊的元素作出新的排列組合】
黃中岳強調,無論是創作新的旋律或是編曲,任何音樂上的表達,一定都會使用到前人經驗,關鍵在於如何在內化後,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組合出新的表現,且不讓人輕易就能發現你的來源。並不是說這樣就不算創新,因為那些經驗,亦是經歷不斷的嘗試所出來的最好結果,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在如何賦出新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才能看的更多、更遠。
【定義屬於你的音樂】
作為一個音樂人,最希望達到的目標不外乎就是透過音樂的表現,讓人可以馬上辨識出自己,要作到這一點,獨特性是很重要的,擁有自己的聲音,是黃中岳希望所有想做音樂的人都必須努力的方向,自己的聲音包括和弦的色彩、節奏的特性,包括了旋律、和弦、節奏這三者共同創建出來的事情,並不是要死板地,經常使用某種旋律安排或是彈奏方式,而是活用器樂的技巧,創建、呈現出某種屬於你的氛圍,如和弦的應用,內聲部的行進安排,拍子的改變等等。
【創作上的建議】-千萬不要替旋律先定義好和弦
關於創作,黃中岳提到很多的音樂人,在創作上常有一個通病,就是先安排好和弦的進行後,才開始加入主旋律,這樣的作法,就算藉由很棒的和弦而引導出自認為很棒的主旋律,在創作越來越多之後,很容易陷入想像力枯竭的死胡同,因為和弦包含了根音、內聲部,當這些都先被定義好,主旋律便顯得無處生存,也許可以用一個和弦當作起音,剩下的先任由主旋律自由發揮,別讓和弦出發的角度畫地自限,才是創作上比較適合的方式。
因為自己學習吉他時的挫折,造就黃中岳更認真的研究精神,以至於發展到後面對樂理、演奏、編曲能力的掌握。黃中岳建議大家盡量不要直接上網找譜來練,試著透過自己的聽力,抓出他人的曲目進行練習,也許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一定能從中參透更多原先不懂的樂理知識及演奏方式。
延伸閱讀:黃中岳談吉他專頁
文字整理、紀錄:台北大學、勃特/樂手巢編輯部
攝影:台北大學、Cry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