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音樂產業收入分析:音樂人獲利僅佔產業總額的12%

0
426

近來由於許多音樂企業(如串流服務Spotify、智能揚聲器公司Sonos)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今年華爾街特別關注音樂產業。隨著各地投資者對音樂科技公司的興趣日益濃厚,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技術研究團隊特別在週一晚間發表一份名為「Putting the Band Back Together」的87頁報告,全面剖析串流時代美國音樂產業的財務狀況。根據研究,美國音樂產業的營運結構尚未適應數位串流時代,不過未來指日可待讓創作人拿回更多屬於自己的利潤。

根據花旗集團研究報告,最引人注目的資訊是一個矛盾的現象:

1.美國聽眾在音樂上花的錢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每年超過200億美元。包括串流、CD銷售、電台播放、現場表演、廣告⋯⋯等音樂產業總收入,每年增加到約430億美元。

2.音樂人只賺回50億美元,約佔總額的12%。

為什麼?因為在製作和發行音樂過程存在巨大的「價值漏洞」,例如唱片公司、串流公司、衛星廣播以及各種介於音樂人與聽眾之間的必要性成本開銷。在理想世界中,音樂人能向樂迷直接提供他們的作品,並且獲得全額或大多數利潤。然而,當下音樂企業多半仍然遵照幾十年前的系統運作,當時歌曲放在唱片行販售、只能在家裡欣賞,未經授權的歌曲有時會在網路洩漏流傳。因此,隨著其他玩家介入幫助音樂發行和銷售,大量利潤便從音樂人手中流往這批專業人士。

花旗集團研究團隊估計,音樂產業鏈的爭執將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藉由巡迴演出、自己發行作品,而不是透過傳統唱片公司管道,音樂人的收入比起過去幾年已高出許多(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18年的12%)。當聽眾的消費習慣已經徹底改變,未來音樂產業也將適應數位串流時代,發展出整合各式各樣服務的音樂媒體企業(例如網路商業平台轉為音樂廠牌,或者演唱會籌辦商結合串流服務),各種有機性的合併有利削減中間商利益,將這筆錢回歸到音樂人身上,提供更理想的交易。

延伸閱讀:

How Musicians Make Money — Or Don’t at All — in 2018

文字整理:Lala/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RollingStoneir.c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