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有意識地感受到體驗!專訪 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暨策展人 Ocean Liang :「策展人就像是思想家」

0
1582

從恐龍展、The Beatles 展、玩具展,到北流音樂中心開館檔期「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有商業鋪陳也有文化任務,展出性質也許不同,相同的是一張張叫好又叫座的成績單,讓 Ocean Liang(梁浩軒)與其一手創立的 INCEPTION 啟藝,成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策展單位之一。投入策展十年,Ocean Liang 怎麼看待策展這件事?走進他位在信義百貨戰區微風南山裡的 p/zzzz 藝廊,聽他與我們分享關於策展、關於藝術、關於未來的那些擘劃。

策展,是一種思想傳達

近來在藝術圈裡,策展人(Curator)似乎成為顯學,不過相較於藝術家、設計師、攝影師等於大眾印象中色彩鮮明的職業,對於「策展人」扮演的角色仍停留在表層理解、穿鑿附會。「策展人起初源於博物館,是為博物館管理展物內容並進行下一檔展覽的規劃擬定。從展出作品的選物、商品規劃、贊助媒合、空間布局,這些都屬於策展人的角色或專業,」Ocean Liang 先幫策展做了定義,接著提到:「經歷了這些年,這個文化發展到現在,『策展』意義已經更廣。從我創業至今做策展大約十年時間,現在的我會把策展人定義成思想傳達者。」

在他的觀點裡,策展人是思想家,把想法傳遞至任何載體,展覽是一種、音樂會也是一種、線上線下的體驗更是一種。任何載體都要回歸到這位思想家能不能用他的話術、用他的語彙講一個別人聽得懂,並且賦予創意性、具備藝術性的故事讓大家理解。若以三個詞彙形容 INCEPTION 啟藝的策展作品,除「體驗」、「聲音」兩大必備元素外,Ocean Liang 說,最重要的是「神奇感」,希望能帶給觀眾難忘的 magic moment!

文化本身應該就要有商機,商業本身應該具備文化底蘊

當思想傳遞成為經營的日常,展覽須以商業、抑或是文化為導向?是策展人時常面對的課題,而 Ocean Liang 的見解令人出乎意料:「我們看歐美國家,所謂傳統八大藝術類型包括繪畫、電影,或多或少存在著為商業服務的性質。比如,『電影』就是一種娛樂兼具經濟模式的產業,以好萊塢為例是如此,音樂、藝術亦是如此。所以,在看待不同議題時,我並不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文化或者是商業,兩者應是相輔相成。」

「我們在策展時面對的議題非常多,如果只是把客戶給的直接展現給觀眾,那就沒有策展的必要。我喜歡彈吉他,若把策展比喻成一種『效果器』的話,它讓展覽發出更棒的聲響。」將所有元素內化,調整篩選後成為能提供給公眾看見的最佳狀態,彼時呈現出偏向商業還是文化面向,已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

音樂屬於大眾,但音樂展覽卻是小眾

藝術作為反映時代的產物,音樂在詞曲間展現當下人們的生活,後人透過作品解讀過去時代背景,像是60、70年代的反戰、反體制、反文化色彩,即充分展現於當時的音樂之中。如2015年「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特展」,將從1975年起百花盛放的民歌運動以音樂文物形式展出呈現,包含李宗盛手稿、《滾石雜誌》、各式黑膠卡帶等珍貴文物,呼應文化背景,也讓當代觀眾能更有共鳴。

INCEPTION 啟藝的策展作品中,音樂是其中重要的一環,2014年「The Beatles, Tomorrow 披頭四展」、2015年「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特展」、2020年「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2021年「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以及鳳飛飛、S.H.E、五月天、孫燕姿、楊丞琳、甚至 BIGBANG 等眾星特展、經典展、回顧展,都讓觀眾能從不同層面更了解音樂及音樂人。音樂是屬於大眾的,但音樂的展覽卻相對小眾。Ocean Liang 坦言,粉絲不等於歌迷,「你會聽他的歌,不代表你會買票去看他的演唱會、展覽。會去看音樂相關展覽的人不只喜歡音樂,還得對音樂文化有深度的理解與熱愛。」

讓觀眾有意識地感受到,他在體驗某件事情

「線下是創造真實的虛擬世界,線上則是創造虛擬的真實世界。」如同太極中的陰陽,看似完全對立,事實上卻是相互包含。Ocean Liang 以 Disneyland 為例,「它是真實存在的樂園,是一個 dreamland,但在這裡發生的體驗卻是虛幻的,這就是線下。」線下的虛擬性並非在觀眾不經意時偷渡進大腦的一個念頭,而是在人們自主做出選擇的情況下,主動接近、主動追求的感官體驗。即使是虛幻,人們並不會因此拒絕線下體驗,Ocean Liang 構思策展時也更著重於如何讓觀眾體驗到「體驗」這件事。

2007年 iPhone 發行至今的影響,已超越 Steve Jobs 當時所言的「Reinvent the phone」,人類的視聽習慣與載體隨之變化萬千,整個世界宛如都被重新發明了無數遍。每個人現在的生活型態與2007年前早已大不相同,傳統媒體式微,閱聽人的時間被分散成無數個滑手機的動作瞬間,包含影視產業、內容產業、廣告業等,所有人都在爭奪閱聽人的注意力,這樣的結果一言蔽之即為「資訊爆炸」。

Ocean Liang 直言,未來有情感的服務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體驗的需求增加、價格也會變高,「最貴的餐廳可能會是那些有真人服務生的、有溫度的,而不是機器人。」只要待在家裡動動手指,其實就能夠滿足人的所有需求,且花費不高,外送、影音串流、社交等,都能透過裝置及軟體解決——除了體驗。有人仍然選擇出門看展覽、逛街購物、甚至是吃一頓法式料理,因為這些讓人放下手機、放下筆電、關閉串流平台視窗的誘因是「體驗」,而體驗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

在未知中創造新的生態,期待新生態養成的文化

從十年前創立策展團隊到現在,Ocean Liang 一直想提供給市場新選擇,做市場上還沒有出現過的東西。在每次策展的前期,面對各異的命題,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做 case study 是家常便飯,但也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能讓不熟悉的素材,一點一滴長出屬於 INCEPTION 啟藝的樣貌。Ocean Liang 說,稱得上辛苦的可能在於,永遠不知道這麼做會面對成功或是失敗,卻持續在未知中創造新的生態,艱辛帶點趣味,「我創造新的生態,同時期待這個新生態養成一種文化。」

INCEPTION 啟藝團隊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掃。Ocean Liang 坦言自己有潔癖,很注重環境整潔,更尤其身為策展單位,面對辦公室、自己的座位態度謹慎,自然也會將這個習慣帶進展場,隨時留意細節。他笑說,或許看起來很古板,但這樣偏向日本會社思維的企業體系,卻讓策展於實務面也能更有底氣。

經營藝廊能給藝術家舞台,也能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在上百場展覽的積累下, INCEPTION 啟藝團隊於2022年5月以線上、線下藝廊平台 p/zzzz 進駐微風南山,名稱來自 The Beatles〈Please Please Me〉一曲,以藝術點亮生活、「取悅」的歡快呈現 p/zzzz 宇宙觀,匯流當代與潮流藝術,致力於宣揚新世代的語彙。事實上,成立藝廊平台的原因,是為與創作者持續保持緊密良好的關係,Ocean Liang 從2018年開始以藝術經紀方式與創作者合作,將策展邏輯套用於藝術家生涯目標的實踐,「當藝術家成為 IP,他創作的就不只是藝術品。」而 Ocean Liang 認為,藝廊是一個非常適合發表作品,讓藝術家發揮的舞台,也能透過互動獲得更多靈感的源頭,再回饋到創作的能量上。

靈感不是主動向外探求,而是保持安靜和空白

與其說人們迫切地攫取資訊,當代百家爭鳴的現況倒不如說是資訊近乎貪婪地接近人,平時閱讀書籍、網路資訊,知識在尚未被消化的狀態注入潛意識中。直到停下來的空檔,才有餘裕反芻。Ocean Liang 坦言自己現在較注重向內探求,讓自己保持安靜跟空白,鍛鍊內心和意識的串連。

Ocean Liang 每天洗完澡才出門,淋浴時的5至10分間預想當日待辦事項。他笑說,自己很常開會中途說要上廁所,甚至曾有人說是不是換了另個 Ocean Liang 出來;突然有靈感的瞬間,化約求簡後也只剩下「浴廁」、「搭飛機」等關鍵場景,收不到外界訊號、無法滑手機的封閉空間。沒有人打擾的時光,即使只有一分鐘也好。

他透過旅行的所見所聞,觀察各國不同文化,以及隱藏其中的思維;同時,多交朋友、和不同的人對話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網路上的資訊受大數據限制,經過演算法推播之後的內容,沒有人能說準那是演算法要你看的、還是你自己想看的。Ocean Liang 不用 Pinterest 找資料,「逛街和旅行無關演算,這樣累積出來的美感,我認為比較沒有框架。」

「創作者太自我的話,反而會被侷限。」從 INCEPTION 啟藝到 p/zzzz,從策展到藝廊,Ocean Liang 始終自個人經驗出發,轉化為大眾能識別的形式,一次次以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載體呈現,創造出打動人心、共感度高的展覽。思想家的洞見或許肉眼無法企及,卻透過展覽傳遞給觀眾。

Author / Asta Chang
Editor / Asta Chang
Special Thanks / INCEPTION, p/zzzz, Ocean Liang
Photo Credit / Jason Studio, INCEPTION, Asta Chang

文章轉載自:TRENSSE

👁️凝視狂熱的眼牆:收藏樂手巢雜誌 Vol.20 「Thom Yorke」特別報導:
https://lihi.cc/qKXXp

康士坦的變化球 KST 影像再升級,《眠月線》讓 FREES 馮建彰(二馬) 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