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的邀請函,看完電影才懂海報玄機

0
1512

每個失眠或熬夜的夜晚,你是否也會隨興地在影音串流平台上挑選一部電影,讓家中一隅成為午夜場影城。除了電影預告片,電影海報往往在看到的第一眼就召喚著我們對於電影的美感與喜好。電影的預告片試圖在幾分鐘內,控制劇情、角色等元素,而電影海報則像是退後一步,提供更多的是想像空間,有時甚至進一步混淆並吸引觀眾。

恐懼的來源
電影講述故事,而電影海報則意圖激發人們看電影的慾望。電影海報的藝術表達有時甚至比電影本身重要,海報留下的線索,僅透露不到百分之一的劇情、場景或角色,卻巧妙地將藝術美感灌入其中,帶出電影之外的劇情細節或角色刻畫。

甚至在恐怖片也有跳脫典型電影海報的例子,它們沒有紅色鮮血或月黑風高的夜晚,反之則是透過獨特的構圖以及耐人尋味的圖像,營造出強烈的氛圍和情境,呼喚著觀眾前來朝聖。當影畢的那刻,將會發現不管是海報的色調、物件或場景的位置安排,或者僅僅只是主角的神情,都承載著劇情走向或角色內心的意義,電影的藝術表達就這樣被萃取、陳列在一張精彩絕倫的電影海報。例如美國獨立製片公司 A24 的電影海報就經常有此種表現。也因為這樣,或許好的電影海報不在於能夠容納多少劇情,討論其中的藝術表達,說不定還更有趣一些。一張引人入勝的電影海報,其中殘存的餘韻與觀賞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恐怖片海報的獨到之處在於其精妙地使用顏色、色調或物件,讓恐懼的意象在觀眾心裡扎根,恐懼與美不相衝突。

忘不掉的那張點畫臉 / 鬼店 The Shining
一眼就可以看見相當清晰易讀的標題「The Shining」,粗黑的 THE 更印上「Here’s Johnny」的臉部特寫,並採用了相當特殊的點畫技法所繪製,而亮黃色背景與黑色的配字,則是來自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認為的「驚悚」與「超現實」,這張身分不明的點畫法臉孔和震驚表情,可能比電影本身更讓你不安,而後也成為電影強烈的識別標誌。

此佳作出自曾為恐怖大師希區考克設計電影海報的 Saul Bass,他起初被否決了五個版本的草稿,是因為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完美主義遠超過電影本身,他想要觀眾看到海報所體驗到的驚悚,如同觀看電影後的感受一樣,而這部電影在影迷們心中留下的恐懼,也讓藝術品在它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魔鬼藏在細節中的最佳典範 /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這張海報乍看之下平淡無奇,奪取了女主角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的話語權,實際上隱含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細節。將封住主角嘴巴的飛蛾慢慢放大,你先是發現飛蛾的頭部花紋是一個骷顱頭,再接著放大,你會發現它實際上是七位裸身的女子。這張圖像來自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的攝影作品「In Voluptas Mors」,也正是「沉默的羔羊」的意思。

不意外的是,這張海報在2006年的關鍵藝術獎被選為35年來最優秀的電影海報,由 Dawn Baillie 所設計有著粗糙的顆粒的畫面手感;另一方面,這張海報以飛蛾象徵變性癖的男殺手比爾對轉變成女性的渴望,他總是在受害者身上放上蠶蛹,並以裸女則代表那些被無辜殺害的女性。Dawn Baillie 運用少即是多的巧思,將藝術內涵濃縮在海報中最幽微的細節。

黑色幽默 / 迪克隆之死 The Death of Dick Long
看一眼《迪克隆之死》的海報,從片名和人物無厘頭的動作,你將會感受到濃濃的黑色幽默與惡趣味,與背景高聳亮眼的煙火相襯之下,帶有幾分撲朔迷離的氛圍。不過違和的是,不管從字體、排版或攝影的後製色調,都展現了極高的藝術特質,如此矛盾的呈現,不禁讓人好奇主角為什麼會死?《迪克隆之死》又是什麼樣的故事?其中一定有什麼蹊蹺和意料之外的結局。
《迪克隆之死》是一部帶有黑色幽默的劇情長片,由知名的娛樂廣告公司 P+A 所設計,P+A 製作過數百張電影海報,並且時常登場於以各式新奇、前衛獨立電影所聞名的日舞影展。話說回來,這部電影描述了小鎮上一名樂團成員的死亡,而且這起離奇的死亡事件被另外兩位成員所掩蓋。電影海報中的明暗對照,其實早就暗示了隨著黑暗的祕密被拖入光亮中所發生的歡笑與荒唐,至於海報中還隱藏了哪些線索,則待觀眾一一解鎖。

恐懼與藝術美感的完美混搭 / 仲夏魘 Midsommar
第一眼看到《仲夏魘》色調明亮、畫面純淨無瑕,充滿田園氣息的電影海報,實際上是一顆女性哭泣的特寫鏡頭,而這通常是恐怖電影慣用的手法,藉此告訴觀眾電影中發生了一些事件,在觀眾心裡留下緊張與不安的氛圍。不過奇怪的是,它並未使用恐怖電影的典型配色,像是黑色、紅色等元素,反而是以簡約優雅的設計,以溫暖飽和的色調勾勒主角的半張臉,在海藍色背景下與頭飾黃色花朵相襯,呈現明亮歡快的顏色調性。事件發生在白天,加上精緻的字體「Let the Festivities Begin!」,看似沒有威脅性且積極的短語,與主角哭泣的面部表情之間,存在異常詭異的對立感,鮮豔顏色也無法隱藏恐懼的情緒,海報的整體基調將優雅與暴力的美學發揮得恰到好處。

《仲夏魘》電影海報由 A24 所製作,看完這張電影海報,你可能會疑惑:它是恐怖片嗎?循著這樣的好奇心看完電影後,你會發現電影本身的色調也是如此,似乎毫無一絲恐怖的跡象,實際上卻是危機四伏。主角們前往北歐參加「仲夏節」祭典,而後「體驗」了當地文化。並且運用圖畫來暗示當地社區即將發生的事情,這些圖畫甚至有如童話繪本般溫和,卻將恐怖片的各個要素,提升至藝術美感的層次,海報想要呈現的恐怖不在於畫面之上,而是潛藏於觀眾心理的恐懼。

電影海報直覺性地攫取觀眾眼球,將好奇心轉換為驅動進戲院觀影的動力,海報與電影本身如同鎖頭與鑰匙,相互指涉而缺一不可。恐怖驚悚片海報影響觀眾觀影意願,尤其是在保留驚喜不爆雷的情況下以設計巧思串起電影與海報,海報不只是電影宣傳品,更可說是覆蓋而未知的那張牌。

Editor / Asta
Author / Dorian Hsu
Photo Credit / IMDb, cinefilos, twitter, another mag, infinity news, the verge

文章轉載自:TRENSSE

👁️凝視狂熱的眼牆:收藏樂手巢雜誌 Vol.20 「Thom Yorke」特別報導:
https://lihi.cc/qKXXp

《洛基恐怖秀》擁抱多元靈魂,創造跨世代邪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