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後龐克「撕碎再重構」精神,90年代音樂時尚聖經《Ray Gun》何以震撼美國一世代?

0
166

The Flaming Lips 主唱 Wayne Coyne 曾說,在90年代所有另類搖滾雜誌中,最令人恐懼、最激進、最令人困惑的就是《Ray Gun》。

社群網路到處是有趣的影音故事貼文,但在「滑」無止境的喧囂之外,你能找到有態度的實體音樂雜誌嗎?瞧瞧90年代美國音樂與時尚聖經《Ray Gun》吧!它不僅擁有離經叛道的設計感,內容呈現也挑戰瓦解框架,例如頁面從後往前、顛倒地打印出來,或是用基於符號的 Dingbats 字體印刷 Bryan Ferry 的報導,好像對「易讀性」完全不屑一顧。創辦人 Marvin Scott Jarrett 笑著說:「在印刷廠印出來的時候,我的執行編輯嚇爆了。對我來說,它體現了龐克搖滾(Punk Rock)的精神,視覺呈現非常地棒,而且不知為何竟然成功了。」1992年創刊,2000年1月停刊,雖然《Ray Gun》壽命僅8年,卻因獨具意識而成就傳奇。

延伸閱讀:老牌音樂雜誌之終結,英國《Q》宣告停刊!

「我們並沒有打算採取激進行動或破壞任何事物,一切都順其自然。我們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且我認為因為它是真實的,所以最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真是太棒了!它引起了世界各地很多人的共鳴。」Marvin Scott Jarrett 說。


▲《Ray Gun》是90年代最具時代象徵意義的出版物之一,打破了英美音樂設計、新聞和印刷品的限制。

深受英國音樂及音樂刊物影響

Marvin Scott Jarrett 是全方位的文化人,在出版、攝影、電影和電視等領域展現獨樹一格的創意力。他從小喜愛英國的音樂,《NME》(新音樂快遞)和《The Face》等英國出版物都是他書架上的珍寶,並形容《NME》如同他的聖經。後來受到 David Bowie 啟發,他開始發表自己的創作。「我把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雜誌的熱愛結合起來,開始製作音樂雜誌。」

在創辦《Ray Gun》的前兩年,Marvin Scott Jarrett 擔任廣受歡迎的搖滾雜誌《Creem》的出版人和編輯,在雜誌被賣給新主人之後,他決定啟動獨立事業,命運為他奏響 David Bowie(大衛鮑伊)的〈Moonage Daydream〉,其中一句歌詞「Put your ray gun to my head(用你的雷射槍對準我的頭)」後來成為《Ray Gun》的精神理念。

90年代初的 Marvin Scott Jarrett 觀察,雖然音樂在改變,但雜誌卻沒有改變。他決心為那些對《Rolling Stone》沒共鳴的美國孩子打造一本不妥協的、更符合年輕一代的聲音和品味的刊物,讓《Ray Gun》就像西雅圖的 Nirvana、Soundgarden 和 Alice in Chains,以及英國的 Oasis 和 The Stone Roses 這些樂團一樣。

有段時間他往返於倫敦和洛杉磯之間,同步做一本名為《Blah Blah Blah》的 MTV 雜誌。團隊除了美國人,也和英國平面設計師合作,並在跨國合作過程提升全球視野。「我想把我熱愛的場景帶給更多人。製作雜誌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讓大家認識以前可能從未聽說過的音樂或新奇事物。」

從更高的格局構思概念

《Ray Gun》最初是由 Marvin Scott Jarrett 及其伴侶 Jacqueline、執行編輯 Randy Bookasta,及負責藝術指導的 David Carson 共同在 Jarrett 的洛杉磯單房公寓裡創辦。他們的第一步是從更高的格局來構思雜誌概念——以90年代在美國沒有被妥善記錄的另類搖滾場景為靈感,製作一本具有非常酷的設計和製作價值的音樂雜誌。

定下基調後,第二步是確立視覺風格。團隊將設定的基調與第一期內容加以整合,思考誰最能代表這個標題。Marvin Scott Jarrett 認為 Henry Rollins 是很酷的人選,他不僅是個另類龐克仔,熱衷於詩歌,還有自己的發行公司,當時最典型的後龐克噪音樂團 Sonic Youth 也是理所當然的主題,並邀請名導 Spike Jonze 來拍攝。

典型的油漬搖滾美學

Marvin Scott Jarrett 最重要的決定之一是聘請 David Carson 擔任藝術總監,他從職業衝浪運動員轉行當平面設計師,在出版物《Beach Culture》以大膽的布局和排版方式引起關注。開辦《Ray Gun》的1992年,是新興油漬搖滾場景的象徵,也影響平面設計師創造具視覺衝擊的另類字體和視覺圖騰。David Carson 可以完全自由發揮,將自己的品味推向新的極致。這在當時出版界,甚至是現在,都是非常罕見的設計「特權」。David Carson 說:「這是一個轉折點和過渡時刻,是許多新想法和許多新技術的結合。」

後龐克「撕碎再重構」的精神在《Ray Gun》的設計布局中獲得充分的體現,David Carson 的設計美學是無政府主義、失序亂套、完全不可預測的。《Ray Gun》的訪談內容會被上下顛倒、截斷,而且常常難以辨識,尤其當受訪者是像 Henry Rollins、Iggy Pop 和 Morrissey 這樣的巨星時,失去易讀性的頁面顯得很喪失行銷直覺。Randy Bookasta 說,每次出版前,作者和音樂人都會屏息以待,深怕自己的文字、採訪或圖片會被失常地操作,變得抽象、模糊或不連貫。雖然許多讀者能接受天馬行空的運作,但團隊也常接到咆哮的抗議電話。

David Carson 只擔任三年的藝術總監,接任者延續《Ray Gun》不妥協和怪異的反叛精神,並不斷被世界各地仿效風格,如《火線追緝令》(Se7en)和《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等熱門電影的標誌,以及 Blink 182、Pearl Jam 和 Sonic Youth 等樂團的專輯封面、2014年創辦的實驗刊物《Buffalo Zine》等,都找得到受《Ray Gun》影響的痕跡。

時尚與音樂同等重要

《Ray Gun》大力支持先鋒派人物,也在報導另類音樂之際形塑鮮明、進步的時尚風格。Randy Bookasta 解釋:「我們支持的音樂和藝術家,在很多方面都是反時尚的,但諷刺的是,他們的風格卻成為了當時的時尚。」《Ray Gun》可說是後龐克世界的視覺記錄者,內容追蹤了油漬搖滾(Grunge)、英搖(Britpop)、電子音樂(Electronica)和嘻哈音樂(Hip-hop)的演變,包括 RadioheadBlur、Jarvis Cocker、Inspiral Carpets、Björk、Beck、Eminem、Missy Elliott、PJ Harvey、The Chemical Brothers、Jamiroquai、Sonic Youth 和 David Bowie 都曾登上封面或占據內頁重要篇幅。

📖 延伸閱讀:樂手巢雜誌 Vol.20 出刊》凝視 Thom Yorke 不安的眼牆,現在讓我們向狂熱崇拜
📖 延伸閱讀:樂手巢雜誌 Vol.22 出刊》Woo hoo!給你滿滿的 Blur,獨家專訪 The WAEVE

Marvin Scott Jarrett 說:「我深受《The Face》風格的影響,這也是我想做雜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時尚顯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稱《Ray Gun》是『音樂和時尚的聖經』,因為我真的希望它包含時尚元素,它不可能只是音樂,因為音樂和時尚是如此緊密結合。」

《Ray Gun》早期曾與 Wolfgang Tillmans、Corinne Day 和 Michael Lavine 等攝影師合作過,並且同樣擁有很大的自由進行拍攝實驗。Randy Bookasta 認為這些攝影師都採用了非常非傳統的時尚手法,讓藝人真正閃耀自身的外貌、風格和個性。無論設計或攝影,《Ray Gun》為藝術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對當時的時尚產生了重大影響。

Marvin Scott Jarrett 最有感的封面是第30期 David Bowie 封面,一方面是因為雜誌命名取自他的歌曲〈Moonage Daydream〉,另一方面也象徵他與 David Carson 合作關係的結束。「因為他交來的封面我不滿意,所以我就在印刷廠把它改了。」他也很喜歡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的封面,有感排列小圖和字體是巨大的挑戰,即使花費很多時間深入研究排版,也不覺得變得比較上手。他也是 Radiohead 的超級粉絲,對 Marilyn Manson(瑪麗蓮曼森)、KISS 的封面設計都覺得超酷。

彰顯特立獨行的新銳藝人

《Ray Gun》的新聞編輯方法與其狂熱的美學風格不相上下,Randy Bookasta 在決定報導對象時,目標是顛覆整個搖滾新聞界,著重形塑主題人物在當時的特立獨行,並且配對音樂人,好比讓 David Grohl 採訪 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表現藝人不一樣的一面。

《Ray Gun》還聚焦挖掘新銳音樂人,編輯部不太在意藝人有多受歡迎,而是更喜歡根據他們的冒險精神來衡量影響力,「我們尋找的是那些真正不拘一格、與眾不同,聽起來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人。」例如認為 Missy Elliot 就像 Radiohead 一樣,是前衛且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並且擁有自己的風格。《Ray Gun》因此贏得「你在這裡最先聽到」的聲量,如 The Flaming Lips 樂團主唱 Wayne Coyne 等人都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這本雜誌。

為非主流樂迷打造一塊聖地

儘管《Ray Gun》可能被歸類為油漬搖滾和獨立音樂,但它也表現出對嘻哈、電子樂和其他新興音樂流派的承諾,讓對主流文化感到格格不入的樂迷,有了一塊神聖的歸屬,除了樂迷,也不斷有藝術家、插畫家和攝影師向編輯部寄送作品。

「有個人感謝我給了他活下去的理由。」David Carson 說:「很多人說《Ray Gun》改變了他們的職業軌跡。即使在我離開20年後,我還是收到了一位中年婦女的感謝信,她說《Ray Gun》幫助她度過了最艱難的青少年時期。當她沉浸在焦慮和被拒絕之中時,它讓她覺得自己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奇怪和孤獨。」

1999年,Marvin Scott Jarrett 創辦熱門音樂雜誌《Nylon》,並表示《Nylon》和《Ray Gun》創造不同的效應。每當被問及是否會重新推出《Ray Gun》,他覺得一切都很難說,「我一直在同時開發一些不同的東西。」


▲ 2019年 Rizzoli 出版社發行紀念專書《Ray Gun: The Bible of Music and Style》,匯集這本先鋒雜誌的封面、時尚照片和訪談。

歷史學家 Henry Adams 曾寫道:「混亂是自然的法則;秩序是人類的夢想。」(Chaos was the law of nature; Order was the dream of man.)新浪潮設計之父 Wolfgang Weingart 也常問:「如果沒有東西可以激起你的注意,那麼清晰易讀又有什麼用呢?」最終《Ray Gun》在文化史上留下廢墟中才能找到的美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arvin Scott Jarrett(@marvinjarrett)分享的貼文

撰文:蔡舒湉
資料來源:DazedHIGHSNOBIETYcoverjunkie〈Embracing Chaos in Design〉

🐕‍🦺 女孩男孩一起來!樂手巢雜誌 Vol.22 給你滿滿的 Blur
https://lihi.cc/PQ1DJ

當封面仍偉大,超現實主義設計巨擘 Hipgnosis 紀錄片《Squaring the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