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放下武器的聖地—— OTYKEN 融合多族瀕危語言,唱出西伯利亞原民群像

0
98

2025 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即將於2025年12月13至14日在臺東森林公園登場,第一波卡司宣布後,許多樂迷為之瘋狂,因為主辦單位邀請到從西伯利亞深林傳遍世界的神祕聲響——OTYKEN(奧特肯)!

「OTYKEN」團名源自楚利姆語,意指「戰士放下兵器,交談對話的神聖之地」,團員來自楚利姆(Chulym)、哈卡斯(Khakass)、多爾干(Dolgan)、謝爾庫普(Selkup)、凱特(Ket)、圖瓦(Tuva)等民族,主要以部落族語歌唱自己的文化與歷史,演奏口簧琴、馬頭琴、皮鼓、哈卡斯傳統撥弦樂器 Khomys,更有充滿生命力的喉音吟唱,從服裝、語言、音樂到舞台風格,充分體現多民族融合和古老與現代交織的樂團魔力,無論觀眾是否理解歌詞,都能透過視覺與聽感,領略到西伯利亞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

注:哈卡斯語、楚利姆語和多爾干語皆為突厥語系下的分支,其語言和文化皆保留濃厚的遊牧民情與薩滿色彩,其中多爾干語及楚利姆語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為瀕危語種。

延伸閱讀:金曲36 客家》山狗大後生樂團《洄游》——橋接星馬聲響熔爐

為了推廣西伯利亞原住民族文化,俄羅斯民族學者 Andrey Medonos(他也是克拉斯諾亞斯克 Krasnoyarsk 一間民族學博物館的館長)在2015年創立 OTYKEN 樂團,並擔任製作人。Andrey Medonos 出生於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區(Krasnoyarsk Krai)的西伯利亞原住民家庭,娶楚利姆族女子為妻,後來在附近的村莊找到了第一批 OTYKEN 成員。

OTYKEN 成員多半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在 Andrey Medonos 的指導下,他們將西伯利亞民族的傳統音樂和民謠、文化元素加以整合,再用哈卡斯語、楚利姆語、多爾干語和俄語演唱歌曲,逐步建立自己獨特的聲音。他們的歌詞講述西伯利亞的自然風光——山脈、洶湧的河流、寒冷的苔原和難以逾越的北方針葉林,也傳頌古老傳說、友誼、愛情和人生智慧,像是他們在歌曲〈GENESIS〉提到「用自然療癒,它比薩滿更有效」。

OTYKEN 自許作為「西伯利亞原住民族的集體形象」,所以服裝以西伯利亞不同原住民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做設計。為了方便表演,中西伯利亞風格連身裙會縮短一些;袖子上的絲帶,概念源自將絲帶綁在樹枝以帶來好運。他們會戴上「Khakas pogo」,一種由硬幣、珠子和貝殼製成的項鍊,此外也非常注重頭飾,你還可以在他們華麗的民俗風衣裝中找到猛獁象鼻、狼牙、熊爪以及傳統辮子「surmeski」等元素,臉上彩繪的圖案則代表山脈、河流、岩石和風。

有別於早期以純粹傳統音樂為基調,OTYKEN 隨後帶入更多流行音樂潮流,以利作品更容易被廣大聽眾接受,像是與法國 DJ Billx 合作〈My wing〉混音、與荷蘭 DJ 兼製作人 Jaydee 合作〈Storm〉混音,以及與荷蘭 DJ Ummet Ozcan 合作〈Altay〉。當馬頭琴、口簧琴、手鼓等傳統樂器遇上現代電子、舞曲節拍,許多跨流派樂迷終於發現這與眾不同的西伯利亞之聲。

OTYKEN 不只是音樂團體,更是文化保存與對話的載體。他們不畏懼從西伯利亞原住民文化傳統出發做音樂,會是一條艱困的路。樂團積極、正向地說:「如果我們在某件事上卡關,我們會不斷嘗試,直到達到想要的境界。我們從不抱怨,這就是我們的世界觀。」

延伸閱讀:《八歌浪Pakelang》創作波折險錯失葛萊美獎,董事長樂團攜蔣進興與第二代馬蘭吟唱隊築夢成功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aiwan PASIWALI Festival(@taiwan.pasiwali)分享的貼文

文字整理:Lakeisha
資料來源:OTYKEN 官網ViewoftHeartsVogueTaiwan PASIWALI FestivalCultural Survival

「我們是聽 Megadeth 長大的!」匈奴搖滾樂團 The Hu 發表蒙古宣言〈This Is Mong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