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母帶工程師Jonathan Wyner分享Mastering流程-觀念篇(上)

0
1352

開發了 Ozone、RX等音訊處理軟體的iZotope,為了推廣軟體也花了很多資源建立教學資料,其中他們邀請知名母帶工程師Jonathan Wyner,分享以 Ozone做 Mastering的工作流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教學影片!

「Mastering」跟混音一樣,都是很專門的聲音工作範疇;其中Mastering因為位於聲音處理流程的最後端,更是許多人感到陌生的環節,這一小時的講座裡, Wyner將以一首示範歌曲介紹他Mastering的工作流程,一起來看看吧!


步驟1:聆聽

每次做Mastering工作時,Wyner一定會先完整聽過要Master的整首歌。雖然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很多人在做Mastering或混音時,一收到檔案就會覺得一定得馬上先做點什麼,不然就好像失去自己坐在工程師椅子上的功能。

但還沒有聽過完整樣貌之前,不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無法設定目標期望,反而見樹不見林。

Wyner會一邊聽混音版本一邊做筆記,把喜歡、有感覺的地方記下來,因為Mastering的過程中要盡可能保留那些感覺;如果做完mastering,反而破壞了原本混音好的地方,那就本末倒置了。

Wyner提到他的職涯中,的確偶爾會接到一些案子,混音本身就夠好了,幾乎不需要在Mastering階段再多做什麼調整,比方說他只要接手混音師/製作人Bob Clearmountain 的案子,就知道自己得更努力才能讓音樂加分。但是當真的不需要做什麼調整的時候,也要知道保持混音原貌。他認為工程師都會有些迷思,認定東西到手上就一定得做點調整,一定得出手拯救什麼,但有時候,夠好就是夠好,不需錦上添花。

聆聽完之後,Wyner發現了幾件可以透過Mastering改善的地方:

  • 主唱部分可以再突出明顯一點
  • 音樂上著重在由大鼓低頻和力道驅動,可以刻劃大鼓跟吉他、主唱間的互動。
  • 有幾個音色、頻率可能需要做微調
  • 歌曲雖然節奏強烈,但衝擊性卻不夠大
  • 現代R&B歌曲低頻強勁,音量也必須夠大,得兼顧音量推大以及保持音樂性之間的折衷難題。

關於音量

  • 對於Mastering稍微了解的人,通常會認定Mastering的首要功能就是要把歌曲推大聲,但 Wyner指出,所謂的「變大聲」,是要建立在比較級上,所以其實是在歌曲之間做比較,由聆聽者的腦袋認定夠不夠大聲。工程師得做策略性的音量調整,讓聆聽者在聽前一首歌跟後一首歌間,會覺得我們的歌曲聽起來音量夠大。
iZotope_Mastering_Guide_Header_1280x720
Jonathan Wyner,Photo:avidblogs

步驟2:判斷工作流程邏輯

聆聽完歌曲,紀錄下可改善的地方後,Wyner認為有兩個調整方向:一種是優先考量音量上的調整,提升音量。第二種方向就是單純讓歌曲更好聽。

第一種做法,是先設想著要把音量調整到適合這首歌的正確位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採取的必要處理手段,勢必會影響歌曲最終的音樂性聲響。假設工程師先試著調整到最佳音色,才開始調整音量,先前做的調整就會受影響,也會影響原先想要調整到最佳音色的方向。

所以在工作一開始就得先設定策略方向跟目標,才能讓Mastering工作有所依據。

以影片中的現代R&B歌曲來說,必須讓衝擊性跟音量出來,因此Wyner決定先把音量調整到他認為比較適合的位置,但是由於之後使用的EQ、 壓縮器工具也會對音量有影響,他會先大略調整到初步適合的位置,再繼續微調。

下一篇文章,就是開始針對 Limiter、EQ跟 Multi-band Compression著手做調整了!

 

影片來源:Learn How to Master Audio from iZotope

文字:Hyphen

嗨!使用 Compressor壓縮器的迷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