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吉他指板上要打點,還一定要打在那些位置?指板標記形成脈絡的推論(三)

0
3015

從全空心的 Arch Top、半空心 Semi Hollow 再到實心 Solid Body 的琴身結構,裝上拾音器、能夠藉由擴大系統發出更大音量、更多音色的電吉他在20世紀出現後,能夠順暢演奏的音域或指板範圍也在不斷改進下越變越大。在能夠更輕鬆地演奏指板高音域內容的實心電吉他問世後,指板記號也因應增加。


▲ 包括各種配置的 Fender American Ultra Luxe 系列電吉他合照,左邊三隻為 Stratocaster 型,右邊兩隻為 Telecaster 型;每隻琴都擁有包括了所有指板可及區域的指板標記。(資料來源:guitarworld


▲ Gibson 的各型電吉他也擁有涵蓋指板所有可及區域的指板標記;注意只有在標記以方塊形狀呈現時,第一格有可能會包括在標記內。(資料來源:artsandcollections

電貝斯的問世晚於電吉他,在設計上有許多部分基本上是電吉他的放大,在指板記號方式上與相同空絃調音(但是低八度)的四絃貝斯雷同也是理所當然:

▲ Sire 的 Marcus Miller V5 24 五絃24琴格電貝斯,可以見到包括第一格的方塊型的指板標記。值得注意的是,在 Fender 與 Gibson 的不同型號樂器上,方塊形標記與指板鑲邊(Binding)常常會一同出現。(資料來源:notreble

在比對這些歷史樂器圖像,試著推論出在指板上做記號的理由前,再提出曼陀林這種如同小提琴般五度調音(現行音高為 G-D-A-E)的複絃樂器的指板記號呈現方式,作為比對的依據。

這隻1893年左右製作的圓背 Washburn 曼陀林的記號標在5-7-10-12格的位置:


▲ 資料來源:honeybeeguitars

而這支同樣是1890年代完成的 Domenico Banoni 圓背曼陀林,比起上面那隻少掉了第10格的標記:


▲ 資料來源:richardarnoldguitars

在幾乎同時期完成的這隻 Bruno Klemm Mandolina,則有著更多的記號位置(3-5-7-10-12-15-17 格):


▲ 資料來源:reverb

在這支1924年製,由 Gibson 開發出的新樣式 F-5 曼陀林上,記號位置並未因琴身形狀的大幅改變而有所變化:


▲ 資料來源:mandolincentral

已知事實

藉由各種吉他、貝斯與曼陀林圖像的歷史性展示,以及對個別樂器演奏方式的理解,我們可獲得下列事實敘述:

在演奏「指板位於琴頸之上的弦樂器」時,指板記號並不是必須的。

指板記號的存在意義在於分割指板、提供定位,讓作為視角範圍有限、視角移動時容易迷途的人類演奏者能有視覺上的定位點,可降低演奏難度或較易學習。

以主要為空絃四度調音為主的吉他上,指板記號出現在德奧體系的吉他設計上,而非西班牙體系與其衍生的古典吉他之上。

最早使用指板記號的製琴師們為 Johann Georg Stauffer 與其門徒,其中 C.F. Martin 成為重要的繼承人之一,並在 Stauffer 的吉他設計基礎上開發出全新的鋼絃吉他結構。

指板記號的最早範例是只在第七格,或是5-7-12格;之後漸進發展,自5-7-12變成5-7-9-12-15,再變成(1)-3-5-7-9-12-15-17,其中第一格記號並非所有吉他均會裝設。

在能夠演奏到更高音域的樂器出現後,指板記號逐漸分布滿整個指板。以每絃均能演奏兩個八度音域的24琴格指板為例,記號分佈為3-5-7-9-12-15-17-19-21-24格。

作為對比範例,五度調音的曼陀林的指板記號會標誌在第10格而非第9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發展成沒有琴格的提琴家族,在具有和曼陀林相同的五度調音,及完整的音階指型系統下,指板上沒有任何的記號;而同為有頸多絃樂器的吉普賽吉他與斑鳩琴,則與曼陀林相同,標誌在第10格而非第9格。

撰文:江大

🌛感受靈感不寐的音樂脈搏,樂手巢雜誌 Vol.18 「午夜台北」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8

為什麼吉他指板上要打點,還一定要打在那些位置?指板標記形成脈絡的推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