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事件簿》史上最糟糕 Talking:Eric Clapton 種族主義演講改變龐克文化風貌

0
6732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 Talking,1976年夏天,傳奇吉他手 Eric Clapton 在舞台上公開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呼籲將所有非白人趕出英國,大聲高喊:「讓英國保持白色!」一連串語出驚人的演講,震撼當時社會,還間接影響了70年代末的英國龐克運動。這場演講究竟究竟有多糟糕?又是誕生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

民生每況愈下,極端思想席捲英國

1970年代可說是現代英國最黑暗的一段時期,長期罷工、社會問題頻出、經濟停滯不前、國際競爭力下滑,1973年遭遇石油危機,導致能源價格飛漲、通貨膨脹嚴重,外資對英國經濟失去信心,引發1976年英鎊危機。大英帝國的昔日榮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英國病(British disease)」一名詞,糟糕的經濟甚至被各國媒體笑作是「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這樣的時代下,一位保守黨國會議員 —— Enoch Powell 的名字又被重新提起。他曾在1968年發表過著名的「血河」演說(Rivers of Blood speech),作為內閣成員的他,當時公開呼籲政府將非白人移民者趕出英國,是戰後首位鼓吹種族仇恨的政府高層,如此極端的想法,引來政界、媒體界一致撻伐,導致 Enoch Powell 遭辭退。不過到了經濟下滑的70年代中期,卻開始有人認為 Enoch Powell 是對的,人民將不滿歸咎於那些新移民,再度宣揚起種族主義。

▲ 2010年,英國知名印度裔演員 Sanjeev Bhaskar 曾回憶 Enoch Powell(圖右)給他父母、印度裔社群造成的恐慌:「60年代末,Enoch Powell 對我們來說是很可怕的人。他代表了強迫離境的單程車票,我們家早已整理好行李,隨時準備離開。」


▲「血河」演說對英國社會影響相當大,甚至連披頭四都曾譜過一段曲,歌名就是〈Enoch Powell〉。

Eric Clapton 舞台驚天發言,支持種族主義

英國正處於時代的十字路口,看著逐步上升的極右翼政黨支持率,以及處處瀰漫的法西斯、種族主義氛圍,究竟該擁抱它,還是對它說不?這時候,家喻戶曉的搖滾明星 Eric Clapton 說話了,1976年8月5日,當他在伯明罕演出到一半、觀眾聽得如痴如醉時,Eric Clapton 突然問道:「今晚台下有外國人嗎?有的話請舉手。」當零零散散幾個人舉手後,他竟當眾說道:「無論你們在哪,我認為你們都該離開,不只是大廳,而是離開我們的國家。

接著 Eric Clapton 開始發表了一段相當長、儘管是以50年前的角度看,都顯得相當刺耳的演說。他呼籲大家把票投給 Enoch Powell:「那傢伙是對的,我們應該把他們全部送回去,以免英國成為黑人的殖民地,把那些外國佬(wogs)、黑鬼(coons)趕走。以前我對毒品上癮,現在我沉迷種族主義,這沉重多了。」「該死的阿拉伯人、牙買加人接管了倫敦,Enoch 會阻止這一切。這是英國,一個白人國家,我們到底在搞什麼?把那些該死的髒東西趕回去,讓英國保持白色!

▲ Eric Clapton 最後一句「讓英國保持白色」,是英國極右翼、新法西斯主義政黨「國民陣線」經常使用的口號。

其實在那個年代,不少音樂人都曾「失言」過,例如 David Bowie 也在同一年,被捕捉到在希特勒坐過的汽車上行納粹禮,還說:「我相信英國可以向法西斯的領導人們學習。」「希特勒是史上第一位搖滾明星。」等引起風波,甚至 Rod Stewart、The Who 主唱 Roger Daltrey 都是 Enoch Powell 的支持者;不過像 Eric Clapton 如此直白地說出來還是頭一遭,演講完當下,台下的掌聲零零落落,許多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言論嚇壞。

用多年時間彌補黑歷史

消息傳出後,Eric Clapton 遭社會各界批評,《泰晤士報》以全版頭條率先發難,指責 Eric Clapton 自稱是藍調搖滾音樂人,玩的就是源自黑人的曲風;還在不久前的1974年,翻唱了雷鬼傳奇 Bob Marley & The Wailers 名曲〈I Shot the Sheriff〉、取得演藝生涯新高峰;甚至在他的巡演樂團裡,也有許多樂手是黑人,如今這些人都成為了 Eric Clapton 口中的「髒東西」,令人不免感到虛偽。

Eric Clapton 則試圖輕描淡寫,表示當天舞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喝醉酒所說的「玩笑話」。但這件事已註定伴隨他一生,隨著時間過去、社會價值觀進步,Eric Clapton 開始感到後悔,雖多次道歉,但仍把事情發生的原因歸咎在酗酒與吸毒上。

直到2017年,傳記電影《艾瑞克克萊普頓:藍調天堂路》上映,他在放映記者會上再次道歉:「我對自己感到非常羞愧,我曾是個半種族主義者,這完全沒道理。」「我有一半的朋友都是黑人,還和一位黑人女性約會過,我支持黑人音樂。」不過由於記者會上這句「和黑人女性約會過」,令不少人覺得 Eric Clapton 的道歉非常沒有誠意。

一場演講,改變龐克文化風貌

可 Eric Clapton 沒想到的是,這場演講,竟然間接改變了龐克樂的命運。1976年,一群年輕人坐在電視前,對螢幕上的這位「傳統巨星」感到憤怒,決定將他們一直以來的構想化作行動。他們聯名上書英國知名音樂媒體《NME》,批評 Eric Clapton 種族歧視:「你說我們正在被黑人殖民,但你的歌卻有一半是黑的,你才是搖滾樂最大的殖民者。」「Eric Clapton,您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但如果沒有藍調和 R&B,你又會變怎麼樣呢?搖滾樂曾是種進步文化,而不是平庸的郵購廣告垃圾,堅守信念,黑人與白人團結起來戰鬥!」

這些年輕人滿腔熱血,反抗政府、反抗傳統、反抗商業化明星,在眾多民眾踴躍支持下,組織起「搖滾反對種族主義運動」(Rock Against Racism,以下簡稱 RAR),口號是鮮明的:「愛音樂,恨種族主義。(Love music, hate racism.)」,期盼透過現場演出,對抗 Eric Clapton、David Bowie 這些思想過時的老牌搖滾明星,打擊法西斯主義、極右翼政黨逐步增加的支持率;而為了將搖滾樂變得更加親民,也開始推廣起當時年輕人喜愛的全新曲風——龐克。

70年代龐克浪潮源於英國街頭、風格非常多樣,在龐克文化剛剛開始萌芽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為了打扮,甚至會有佩戴納粹十字記號的情形,不過在 RAR 的努力下,這些壞習慣都被消除。「搖滾反對種族主義運動」成功樹立當時年輕人的價值觀,將龐克音樂政治化,雖說不能將龐克狂潮完全歸功於他們,但絕對產生了深遠影響。至於 Eric Clapton 呢?他為示負責,直到如今,每年都會固定提供一筆資金給 RAR 運用。

文字整理:方方土/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thedailybeastthequietusfaroutmagazinewikipediatheguardian

🌛感受靈感不寐的音樂脈搏,樂手巢雜誌 Vol.18 「午夜台北」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8

反封城、反疫苗、告粉絲風波不斷,Eric Clapton:「我的朋友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