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落一地的黑膠到 CBGB 惡名昭彰的廁所,跟著《紐約龐克:女力之聲》重回有機蓬勃的地下世界

0
654

「這裡既是城市的區域界線,也是新興文化與商業、破敗與華麗的交界。在夾縫之間,除了時間與才華,他們擁有的只有彼此。」

1967年,Patti Smith 與 Robert Mapplethorpe 初識於紐約。當時,那些偉大驚異的作品尚未誕生,而那些「最偉大音樂人」、「前衛攝影家」的加冕更猶在未定之天。他們相濡以沫、彼此扶持,從愛侶變成創作夥伴再成為一輩子的至交,直到 Robert 病逝,Patti Smith 把兩個人的故事,以及6、70年代的紐約搖滾與下城風景,記錄在自傳《只是孩子》(Just Kids)裡。

1978年初,被主流唱片公司解約,英國腐臭的龐克王者 Sex Pistols 挾著無政府的虛無暴力展開美國巡演,邊演邊打(觀眾)邊吵架,隨即宣告解散。同年9月,新浪潮代表 Blondie 發行第三張專輯《Parallel Lines》,躋身主流的他們寫出排行榜金曲〈Heart of Glass〉,水晶色的音樂與黑白相間的封面一同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年5月,Lupe 和 Debbie 相遇。

《紐約龐克:女力之聲》(BattleScar: Punk was Invented by Girls)導演尼可卡薩維奇亞(Nico Casavecchia)和馬丁阿萊斯(Martin Allais)受《只是孩子》的啟發,用動畫打造了一座硬式老派的搖滾奇幻樂園。裏頭既復刻了70年代末的紐約搖滾氣息,也用《只是孩子》的元素,構築了波多黎各裔少女 Lupe 和蹺家少女 Debbie 兩位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年輕主角。

Lupe 愛詩,身上唯一的行李即是垮世代經典詩作《嚎叫》,逃家前會去教會做禮拜,初見之時,他形容 Debbie 一連串髒話咒罵「彷彿教堂裡的祈禱」。而 Debbie 一身浸到墨漬裡的黑,行頭全是本格派龐克穿搭,對日漸詰屈聱牙的嬉皮文化不屑一顧。雖然與 Blondie 主唱 Debbie Harry 同名,但她更欣賞被 Blondie 拋在後頭,留在小型場館裡廝混的原團員——剽悍女聲 Elda Stilletto。

在《紐約龐克:女力之聲》的水泥叢林,從字母城到威廉斯堡,我們很短暫地與她們一同經歷龐克勃發的電光石火,感受髒透了的地鐵呼嘯而過的風壓。她們在任何一瞬,都可能與各種當時的文化先鋒都擦肩而過,為此我在每個畫面左右張望,不想錯過安迪沃荷或是 Lou Reed 現身的可能,但我瞠目結舌的模樣想必會被她倆覺得太不酷了。

而 Lupe 與 Debbie 的確去了 CBGB,那座如今已經消逝的傳奇場館,他們甚至登上 CBGB 的舞台。彷彿龐克基本教義 SOP 似的,兩個人用偷來的樂器與三個和弦,寫了一首短歌,一竅不通也無妨,態度與美學擺前頭,上台硬幹到底才是硬道理。

《紐約龐克:女力之聲》的原文副標是「punk was invented by girls」,面對不友善的世界與異男,Lupe 和 Debbie 扯著嗓子大喊:「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屄就像是戰鬥的傷痕一樣!」

由 Hilly Kristal 經營的 CBGB 是個僅能容納300多人小場地,可說是龐克的原鄉,也是許多愛樂人心中的聖地。幾乎所有東岸的搖滾傳奇在未發跡以前都曾在此演出過。2006年結束營業的最後一場表演,正是由 Patti Smith 為其拉下布幔。

如今,你能在網路上看到 CBGB 的360全景室內圖,包括那間惡名昭彰滿是塗鴉的噁心廁所。30多分鐘的VR畫面就像百寶盒,滿是經典搖滾元素。走進 Elda 房間,你的眼角餘光掃過散落一地的黑膠,毫不意外,地下絲絨與妮可,出自安迪沃荷之手的那根黃色大香蕉甩到你面前;也有地下絲絨第三張的同名專輯,在兩張噪音實驗之後的一點溫柔呢喃。你還會在 CBGB 的後台,看到 Talking Heads 的首張專輯《77》,以及全女團 The Runaways 的海報。

此時自清是否為時已晚?但我從來不是龐克的死忠愛好者,片中有些關於龐克宗旨的至尊對決二選一環節,我全部都選到另外一邊。如果生逢其時,我會投身安迪沃荷一黨的虛華銀色世界裡。然而即使我不是龐克仔,龐克就在當時的空氣裡,有那麼一點音樂狂熱嗅覺的人都不會錯過。

前幾年台灣放映過 The Runaways 主唱 Joan Jett 的紀錄片,紀念 Robert Mapplethorpe 的《攝慾壞男孩:梅波索普》(Mapplethorpe)也上映過。即使已逾40年以上,我們仍持續追尋那個時代的吉光片羽。

1975年,Patti Smith 發行《Horses》專輯,詩歌與龐克交會,封面由 Robert Mapplethorpe 拍攝,日後 Patti 龐克教母之路,就始於這張中性扮相的黑白封面照和專輯。

Lupe 與 Debbie 或許知道《Horses》,也或許受其啟發。但她們肯定不會知曉,在好幾輪過度陽剛的樂團風潮後,再過幾年,會有一波推崇暴女精神的龐克運動 Riot Grrrl,她們會對抗女性在搖滾樂裡的失語,用手中的吉他與假屌讓男人畏懼。

而 Lupe 與 Debbie 或許在 CBGB 也曾瞥過一眼既吵又怪的 Teenage Jesus and the Jerks,女主唱 Lydia Lunch 也會逐漸成為對抗厭女、父權的意見領袖。

2020年的女性影展紀錄片《莉蒂雅蘭奇:戰爭永不停歇》(Lydia Lunch: The War is Never Over)裡,會看到她的身影在舞台上不斷呼喊「戰爭從未結束,拿起槍吧」。在另外一部紐約場景紀錄片《Kill Your Idols》裡,還會看到她對著鏡頭疾言厲色地指出:「如果你把懷舊當作你創作的基底,對我來說那就象徵著才能破產。」但她不單止於批判,更在日後將批判實踐於自己的創作,以回應所有對她的質疑。

可以,這很龐克。

再過幾年,還會出現更奇特的紐約硬蕊(New York Hardcore),一干人吃素、不菸不酒、不濫交,有著正向的心念(positive mental attitude),他們跟華盛頓D. C.的硬蕊場景相互輝映,而台灣也有這種精神的繼承者,就是透明雜誌的洪申豪。

1978年,龐克或許即將盛極而衰,但製作人 Brian Eno 來到紐約,除了幫 Talking Heads 錄音,他同時還策劃了一張《No New York》的合輯,蒐羅一干更光怪陸離而的音樂,包括 Teenage Jesus and the Jerks,而後一群擁有批判力道跟創造能量的人,又會把這種不討喜的風格稱做無浪潮(No Wave),為紐約怪咖再掀浪潮。

看似一燃就盡的細蕊燭火,萬般無用與鬱結,然而總有盜火之人,把搖滾樂裡,外人窺之不得的祕密傳下去,或許就如 Lupe 日記的喃喃自語,最後縈繞的一句:「We were against all of them, in our corner, just us」。

《紐約龐克:女力之聲》BattleScar: Punk was Invented by Girls

1978年美國紐約市,16歲的露佩與龐克女孩黛比相識於青少年拘留所。透過露佩的手寫日記,本片巧妙運用 VR 技術與精緻動畫,呈現有趣的視角轉換與空間變化,讓少女的叛逆冒險與70年代美國龐克音樂的經典場景躍然眼前。

《紐約龐克》獲得2018雄影國際短片競賽「最佳 VR 敘事短片獎」,《紐約龐克:女力之聲》完整長版更將引領觀眾回到生猛的龐克黃金年代,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 VR 體感劇院官方網站,了解更詳細的播映資訊。

文章轉載自:every little d.

Author / 因奉
Editor / 古家萱、楊士範
Photo Credit / IMDB、VR 體感劇院、Wikipedia

樂手巢雜誌 Vol.15 獨家專訪 Suede 麂皮合唱團,10月5日重磅出刊
https://ysolife.com/yso-mag-vol-15/

紐約龐克傳奇聖地:CBGB化身機場餐廳重新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