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的愛與恨 英國流行搖滾樂團The 1975

0
779

知名雜誌Rolling Stone曾下了這樣的標題:「The 1975的重生—來自英國的流行樂團剛完成了他們最狂野的專輯,但最首要的是,主唱Matty Healy得先健康起來」,或許可以大致看出樂團模糊的樣貌:這是個經歷有高有低的樂團、這是個正站上巔峰的樂團、這是個主唱為靈魂人物、且沈迷於毒品的樂團,關於最後這一點,可以說是許多樂團成名前/成名後所面臨的困境。

甫奪下2019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團體、年度英國專輯的The 1975,早在2002年、還是青少年的他們就開始一起玩音樂,由鼓手George Daniel、貝斯手Ross MacDonald、吉他手Adam Hann,與原本擔任鼓手後來轉為主唱的Matty Healy組成,或許還得加上被視為「非官方第五成員」的樂團經理,Jamie Oborne。在與Jamie Oborne簽約前,The 1975幾乎被所有主要唱片公司拒絕,於是他成立了Dirty Hit自己簽下他們,終於在2012年推出第一張EP《Facedown》,自此之後The 1975開始走紅,於2013年推成首張同名專輯:《The 1975》,並在2014年首度登上Coachella音樂祭。

樂團之中,Matty Healy與鼓手George Daniel關係最為密切,除了私下兩個感情最好,音樂上身為共同製作人的兩位也是最佳夥伴;除此之外,Healy另個近乎形影不離的「朋友」,則是他不避諱公開的毒癮問題。第二張專輯《I Lik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名字饒口到忘不了,帶著80年代Duran Duran、INXS氣息,歌詞圍繞著毒品、抑鬱、瘋狂打轉,注入相當多Healy私人情感,更是大受年輕人歡迎。或許Healy的個人問題也是現代年輕人的問題,他在音樂上的貼近(年輕人的)「事實」引起了排山倒海的共鳴,扭轉了過去被票選為「最糟流行樂團」的窘境。

接著官方宣佈進入《Music for Cars》時代,首個作品就是第三張專輯《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隨著Healy開始下定決心戒毒的個人新階段,也帶著樂團進入另個新境界,除了歌詞更深入碰觸社會、政治、科技等議題,原本就毫無界限的曲風再添了R&B、Nu Jazz、Power Pop等,拼貼眾家曲風於一身,樂評形容為千禧世代版的《OK Computer》。而另一個納入《Music for Cars》大時代的,則是今年發行的新專輯《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在這個網路年代,你有多被喜愛,就會多被厭惡。一路承載著眾樂迷愛與恨的The 1975。不論是樂團本身(精確一點地說,Matty Healy本人)或是音樂本身,其實也不過就是忠實地反映著當下:我們本身。

文字:Aggy Cheng
圖片:coachella

§毒品危害防治條例:施用毒品罪,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