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記憶講堂 class 2:小鼓怎麼來?

0
1506
The Old Guard Fife and Drum Corps plays traditional music during a celebration commemorating the 225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in the last major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in Yorktown, Va. > Spc. Van Der Weide

小鼓在鼓組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場表演你可以不打落地鼓或China,但一定會打到小鼓。今天我們就藉著刊登在Drum!雜誌的專文,來好好介紹小鼓的歷史。

「小鼓」的起源地據信是在古埃及、阿拉伯及小亞細亞附近,並在中世紀時透過十字軍東征而傳入歐洲,用途主要是軍隊間連絡信號,以及歌舞中伴奏使用。若作為歌舞伴奏,通常演奏者會將鼓掛在手上,一手打鼓、一手吹笛(pipe),這兩個樂器就這樣你儂我儂地結合在一起。

14世紀時,瑞士的軍隊更將這兩種樂器訂為陣中的必備規格,只是軍樂隊中所使用的鼓尺寸更大(通常為16”以上)。當時鼓在軍隊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搭起軍隊間聯絡的橋樑;這個功用,也一直持續到美國內戰的時期(1861-1865)。

美國內戰結束(1865)後,許多士兵將軍鼓帶回家,並且思考如何演奏出接近生活的打法,使得鼓的演奏平民化。雖然在歐洲,許多作曲家在十八世紀初就有在室內音樂使用鼓的紀錄,但對美國而言則較晚。最初的鼓組(包含大鼓、小鼓和鈸)是由兩人演奏,但最後因為經濟考量、也因為Ludwig的創始者Willian F. Ludwig發明更易於使用的踏板,整套鼓組才漸漸演變成由單人演奏模式。

image001

▲美國內戰結束(1865)後,許多士兵將軍鼓帶回家,並且思考如何演奏出接近生活的打法,使得鼓的演奏平民化。圖為1870年代美國爆紅的鼓手A.R Carrington Champion。(Picture from KermitvonMunster.wordpress.com)

最初的軍鼓是由繩子固定/調整鼓框與鼓皮,因此體積龐大,不便於攜帶。直到十九世紀末,流行使用金屬螺絲、金屬鼓勾及鼓耳以取代繩子後,軍鼓才能有效縮小體積至便於攜帶,變成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小鼓形狀。1883年Duplex推出管狀鼓耳,使上下框螺絲可單獨調整。1918左右,Ludwig再推出單折的金屬鼓框(Single-Flanged hoops,但最初金屬框的材質其實是銅)以取代木框。因此在一戰結束後,當時的小鼓樣貌已經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式了。

image002

▲1883年Duplex推出管狀鼓耳,使上下框螺絲可單獨調整。

至於響線開關的部分,1910年代後Ludwig設計出響線開關系統(Throw-off),現今幾乎所有響線開關的作動方式都是從當時流傳下來的。至於現在各家小鼓偶爾會使用的「平行響線開關系統(Parallel-action strainer)」,其實是Leedy早在1921年就先提出的構想。

image003

▲「平行響線開關系統(Parallel-action strainer)」,其實是Leedy早在1921年就先提出的構想。(Picture from Drummagazine.com)

響線的部分,在20世紀初以前,響線一般都是由動物的腸子拉細製成,這樣的響線容易被濕度或溫度受影響,且響線必須直接固定在鼓上,難以拆卸。直到1916年才有人提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響線工法,也就是用廻紋鐵線圈直接焊在兩端鐵片的構造。

image005

▲在20世紀初以前,響線一般都是由動物的腸子拉細製成,這樣的響線容易被濕度或溫度受影響,且響線必須直接固定在鼓上,難以拆卸。(Picture from Drummagazine.com)

1950年代末期,鼓皮的選擇一窩蜂由傳統的獸皮改為塑膠皮,這樣的趨勢使許多製鼓工法開始轉變。由於塑膠皮較為脆弱,因此在鼓腔導角的製作上變得越來越精緻,角度也從以前的圓導角變成45°或30°,以符合塑膠皮的聲音特性。

許多著名的鼓手其實也是製鼓工法或潮流的帶領者(如前一篇所提,Gene Krupa讓通鼓構造現代化)。小鼓方面也不例外,現代小鼓的雛型在1950年代末即固定,但在60年代以前,鼓手普遍偏好金屬材質小鼓,要在喜歡木質小鼓的The Beatles鼓手Ringo Starr走紅後,木頭小鼓才重新紅了起來。

延伸閱讀:

專題》爵士鼓記憶講堂:誰驚豔了你的時光?

爵士鼓記憶講堂 class1:通鼓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