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鼓記憶講堂 class1:通鼓的崛起

0
855

image007

▲擔任Slingerland第一位及最有影響力的代言人,Gene Krupa是讓通鼓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Photo by CoopersVintageDrums.com

大家知道現在鼓手們習以為常,沒事就會敲兩下的通鼓/落地鼓(Tom-Tom/Floor Tom)的來源為何嗎?

雖然豆漿、端午節有可能是韓國人的,但通鼓的歷史起源,其實真的是來自華人喔!

1920~1930年代,美國最早引進的通鼓樣式,其實是我們華人熟悉的形狀:上下鼓皮為鎖死不可調鬆緊的動物皮(Animal Skin多為牛皮或豬皮),鼓肚或鼓皮上則經常畫著龍飛鳳舞的中國風圖騰。

image001

  ▲美國最早引進的通鼓樣式。Photo by PolarityRecords.com

當時通鼓俗稱為「Chee Foo tom」,但為什麼會叫這麼奇怪的名字?原來Chee Foo的意思是山東煙台的「芝罘區」,乃英法戰爭後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港口之一。怎麼辦來自芝罘的鼓該叫什麼呢…那就叫「芝罘鼓」吧!

當時的鼓界風氣注重在小鼓及大鼓,「芝罘鼓」還不普及,就像今天的火箭筒鼓一樣可有可無,屬於「效果鼓」的角色。由於那時還沒習慣將通鼓放在大鼓上方的慣例,為了將較大尺寸的通鼓能穩固放置在地上,聰明的美國人(Leedy公司)於是使用彎曲成型的三角架,成了現在落地鼓的前身。

image003

 ▲此圖為1933年Leedy的目錄推出的「芝罘鼓」,彎曲成型的三角架已成當時的標準配備。

通鼓在1930年代前期基本上雖都還是使用動物皮,但因開始普及,Leedy和Ludwig & Ludwig等大廠牌已經慢慢推出可調音的款式。然而當時可調整的,仍只限於通鼓的上鼓皮。

image005

 ▲Slingerland於1930年代推出的Artist Drum Outfit,可以看到右邊通鼓上鼓皮已經可以調音。  (Photo by 娃娃)

真正讓通鼓現代化的動力,其實是傳奇鼓手Gene Krupa!Krupa在1936年開始擔任Slingerland的代言人,並說服該公司開發上下皆可調音的通鼓系統,滿足Krupa對音色的要求。

image007

▲擔任Slingerland第一位及最有影響力的代言人,Gene Krupa是讓通鼓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Photo by CoopersVintageDrums.com

受Gene Krupa影響的Slingerland,於是在他們1935年的新系列「Radio King」中,將通鼓鎖上鼓龜,使其上下皆可調音。在1936年紅遍美國的單曲「Sing, Sing, Sing」中,Krupa首次將通鼓當成主要樂器並發揮的淋漓盡致,受鼓手尊崇。

Gene Krupa- Sing, Sing, Sing

▲在「Sing, Sing, Sing」這首歌裡,革命性的打法帶動鼓手對通鼓的需求。

image009

 

▲圖為Slingerland第一套配備上下可調音通鼓的Radio King系列鼓組。

(仔細一看,有趣的是第一代的Radio King通鼓裝的是用在小鼓上的雙向鼓龜)

Photo by CoopersVintageDrums.com

於是「丞相,起風啦!」隨著Radio King鼓組大賣、通鼓的需求被帶起後,各家廠商也開始製作上下可調音的通鼓,而現代的通鼓外型於40年代初因此大致定型,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式。

 

文字編譯整理:Griffin

資料來源:The Evolution of the Tom-Tom, Mark Cooper, Modern Drummer Apri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