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布萊得彼特(Brad Pitt)主演的《F1》集結了豪華演員陣容,與七屆 F1 冠軍車手 Lewis Hamilton 的號召力,獲得 F1 官方單位與各大車廠、現役車手的熱情參與客串,更在實際賽事安排實景拍攝。除了締造亮眼的全球票房,這部作品也讓原本在串流市場中節節敗退的 Apple TV,藉由製作這部作品的契機,重新搶占觀眾注意力。
原聲帶更找來多位當紅音樂人打造主題曲與賽道風格編曲,成為電影另一個強力賣點。原聲帶被拆解為兩條彼此競速的聲音賽道:一條由 Hans Zimmer(漢斯季默)領軍,延續他近年擅長的機械節奏與情緒氛圍的建構;另一條則是集結 Don Toliver、Doja Cat、Rosé、Tiësto、Ed Sheeran 等明星的流行單曲,幾乎可以獨立於電影之外被當作一張 Spotify 播放榜的「流行精選集」。
Hans Zimmer 的配樂退居背景,主舞臺則留給那些旋律更具辨識度、情感更直接、流通性更高的商業歌曲。Hans Zimmer 彷彿選擇在低速繞場,穩定但不搶戲;而流行巨星們則以情勁節奏副歌,一路貼地飛馳,最終在電影市場操盤的賽道上漂亮超車。
【巢聖 LIVE】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陷入經典電影配樂中無法自拔的悸動

Hans Zimmer 的機械節奏感
Hans Zimmer 再度攜手長期搭檔 Steve Mazzaro,延續兩人在2013年電影《決戰終點線》(Rush)中開展的實驗合作。《決戰終點線》描繪 James Hunt 與 Niki Lauda 兩位傳奇車手在賽道上的傳奇性,配樂雖是結合電子節奏、類比合成器與古典弦樂,但較重於歷史氛圍與人物性格的鋪陳,因此旋律感較重飽含情感觸動,像是〈Lost but Won〉。
而《F1》的配樂大多更傾向於抽象化的概念,更著重在賽車本身的機械感,並將賽道上的速度節奏直接化為聲音。電子聲響與弦樂並置,管弦樂象徵「坐在機器內的人類」,而電子聲響則是「機器」本身。
主題曲〈F1〉揉合懷舊電子合成音與 Synthwave 元素,令人聯想到《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的 Daft Punk 曲風。這首曲子雖然有著磅礴的管弦樂主旋律不斷重複,但僅營造陽剛的氣場而非動人的情緒。不過其真正的強度,並非來自旋律本身,而是以穩定的拍速開展,堆疊出如同渦輪增壓般逐漸逼近的節奏波段,如持續轉動的引擎。
曲目如〈Run For The Podium〉與〈Drive Fast〉則展現出各別賽道上的節奏,與電影影像上的剪接點的高度配合,讓觀眾情緒緊貼比賽節奏。使用低頻鼓震模擬車速與轉彎張力,節奏感與場面氛圍契合,為賽事增添呼吸與壓力感。然而這樣的處理雖極具現場臨場感,卻也讓整體聽覺經驗略顯同質重複性高,部分情緒段落轉場略顯生硬。相比 Hans Zimmer 近年來的作品《沙丘》,層次變化稍嫌保守,且聲音的運用上也較缺乏前衛的實驗性,沒有真正能脫穎而出、令觀眾熟記的單一樂曲。
流行音樂巨星的狂飆競速
與 Hans Zimmer 冷調配樂形成對比的是收錄了17首原創單曲的《F1 the Album》,由全球流行巨星分別打造,曲風橫跨 EDM、Trap、 Pop、Rock,幾乎涵蓋當代主流音樂光譜。這些歌曲與其說是為劇情服務,更像是一場為用來全球圈粉而打造的音樂企劃。
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 Don Toliver 與 Doja Cat 合作的〈Lose My Mind〉,結合主題曲〈F1〉進行重新編曲,這首歌融合 Psychedelic rap 與 Melodic Trap,低頻鼓震與空間混響強化車速與漂移的感官錯覺。Don Toliver 的副歌旋律飄忽,營造出在速度中迷失自我、意識模糊的聲音幻象。Doja Cat 則以急促饒舌切入、營造賽場攻防節奏,是整張原聲帶中最貼合車手心理的一首曲目。
延伸閱讀:Doja Cat 首次登臺!巡演壓軸場指定高雄巨蛋,12月火辣開唱
Tiësto 與 SEXYY RED 的〈OMG!〉電音層疊與舞池節奏重擊觀眾感官,近似車手賽後的派對,也像夜賽的燈光與躁動氛圍。Tiësto 延續他招牌 EDM 編曲邏輯,加入大量 Drop 與 Build Up 循環,推升觀眾情緒;SEXYY RED 的饒舌則刻意以黏稠語速與放肆腔調,讓聲音氛圍更加街頭、挑釁,是整張原聲帶中最具狂歡性與挑逗性的段落。
Ed Sheeran 為《F1》創作的〈Drive〉,可說是他音樂風格的一次大幅轉向。這首歌遠離他慣用的原聲民謠與抒情流行語法,改以強烈的節奏驅動,帶有濃厚的 Garage Rock 質地。由 John Mayer 操刀的吉他,使用 octave 效果器營造出粗獷而層次分明的 riff,搭配 Dave Grohl 狂放的鼓擊,使整首歌擁有一種衝撞的動能。
在電影中,〈Drive〉並未安置於 F1 賽事高潮的起跑段落,而是被安排在最終片尾——當布萊德彼特飾演的 Sonny 奪下 F1 冠軍後,不選擇留下,而是開著一輛拉力賽車,獨自奔向沙漠,飛沙走石之中繼續他的「Drive」。這首歌不再是為比賽服務的配樂,而是一種餘韻,是離開賽道後那股尚未降溫的衝動,即使勝利仍拒絕停下來的靈魂。
然而,整張專輯的多元與分眾策略也產生了副作用。歌曲與歌曲之間風格跳脫,缺乏明確的敘事主軸,部分段落甚至因旋律過強而遮蔽了劇情本體,成為這部電影選曲中最大的缺點,但卻成為了行銷的亮點,跨圈突破 F1 觀看賽事粉絲同溫層,吸引其他觀眾注意。
延伸閱讀:GMA34》先叫好再叫座,陳鎮川「獨樹一格的台灣演唱會經營模式」
內在速度 vs. 場外喧囂
如果將 Hans Zimmer 的配樂視為「車速的聲音」,那麼這些流行單曲便是「賽場外觀眾的喧囂」。前者代表車手專注而不輕易流於表面,人與機械合一的狀態 ; 後者則是觀眾耳膜裡的躁動熱血。兩者並置,恰如 F1 賽事本身就是一場高度技術整合與極致娛樂的共生產物。
這種原聲帶上的「雙軌並行」,或許是試圖解決當代電影產業的現實困境:當串流市場削弱觀眾前往戲院的觀影動力,音樂是否能成為新的鉤子?當原創音樂難以被單獨販售,全明星的單曲合輯是否更具市場價值?
然而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卻不是任何一首歌,而是最後一場賽事那段幾乎無聲的「飛行」鏡頭。當音樂收斂至只剩風與引擎的氣音、襯底迴盪的節奏聲響,觀眾反而進入角色最純粹駕駛感動。這或許說明,電影仍是影像的藝術,而最動人的聲音,往往不是最歡騰磅礴的旋律,而是靜默之後仍在耳邊回響的殘響。
撰文:詹氏
資料來源:Barron’s、THE FINANCIAL TIMES、Variety
圖片來源:F1 Movie Facebook、Formula 1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