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歷時2至3小時的演唱會,令觀眾沈溺其中的,除了表演者的歌藝、魅力或華服,還有那讓觀眾彷彿進入另個空間的「視覺體驗」,這現場建構出來的奇幻世界,靠得正是舞台設計。
說到馮建彰,或許大家一時反應不過來,但說到「二馬」,熟悉演唱會產業的人會立即恍然大悟:他除了與五月天長期合作,也曾負責蘇打綠、陳綺貞、蕭敬騰、李榮浩等人演唱會舞台設計,在業界已有20年資歷。還沒入行前,他就是個喜歡買票看演唱會的追星族,1998年後,他先把這份熱情奉獻給電視,在TVBS從美術助理做起,而後TVBS 與唱片公司合作的Live 現場音樂節目「SUPER LIVE 3-5」,是他接觸電視演唱會的啟蒙,那兩年每個週末密集的Live 經驗,也成了他現在從事演唱會舞台設計的豐厚養分。
總說自己來自類比時代,但當二馬談到參加傑尼斯演唱會看見舞台效果時,可以感覺到他瞬間發亮的雙眼;而聊到最滿意的作品,那發自內心的驕傲,不是因為得意,而是對舞台設計的熱忱與理想,20年過去,他依然是那個真心愛看演唱會的少年,懷著初心創作著。
透過二馬老師的分享,一起來窺探演唱會最炫目的元素-舞台設計。
一個演唱會舞台設計從無到有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籌備期的時間長短與最後的成果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只要方向明確、共識聚焦,短時間也能做出很好的成果。我遇過最長八個月、最短在兩個月內必須完成一個演唱會設計。
著手進行舞台設計前,會對歌手做什麼研究嗎?
第一件事,是先去研究這次演唱會想傳達的主題,這是演唱會的基礎論述;伴隨而來的則是音樂,先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至於音樂人本身,則是研究進程,包括歌手最近的狀態、近年的演出,一來了解他的脈絡,二來了解目前狀態適合什麼樣的演出,與音樂文本做交叉分析,再開始去做創意。
從哪些管道知道這些新技術,而另一方面,平時要如何累積創意?
類比時代,我們都從紙本找資料:建築設計、流行時尚等刊物;現在是數位時代,就是透過網路。不過當所有演唱會幾乎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時,也代表其他人也看得到,這可能讓演唱會越來越雷同,所以我還是會從非演出的東西:時尚秀、藝術家等策展活動去找靈感,才能把不同的東西放進想法裡。
演唱會舞台設計在製作或技術上最困難的地方?
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成本控制,現在演唱會使用的科技越來越多:浮空投影、AR、VR、無人機等,但也要反問:演唱會對於新科技應用的錢哪裡來?會不會為了新科技另列預算,新創科技的高成本勢必會轉嫁到製作成本上,這就會產生矛盾。大家都在講新創科技,但產值在哪裡?這是必須思考的。我認為不該一味追尋最新技術,而是回到創意面,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畫面,再想辦法實現。
參與演唱會製作發生過最有趣的事?
做演唱會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吃包子、也不能吃蝦,怕「出包」跟「很瞎」,但我一直都滿鐵齒的,有次蘇打綠南京演唱會前,我買了肉包,叫了太多還外帶給工作人員。這場演唱會後來LED 全壞,也就是有2/5時間視覺是切黑的,有趣的是,觀眾依舊非常High。結束後,我問視覺動畫的工作人員,現場絲毫不因沒了視覺效果而冷場,會不會覺得沮喪?對方說:「對啊,這樣我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這當然是玩笑,但也讓我們思考,演唱會、音樂的本質是什麼。
印象最深刻的舞台設計是哪一場演唱會?為什麼?
我在電視台剛入行的時候,真正接觸的第一場演唱會,就是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雖然是電視演唱會,但這是我第一個大型作品,是入行的最初心,加上如她一樣國際天后,現在也比較難合作到,所以過了20幾年還是很難忘。
理想舞台設計的要素是?
以2005年為分水嶺,類比時代時,我們會說要以音樂為文本,舞台設計是一個將音樂放大的輔助角色;2005年後,我們的工作成了「對話」,現在音樂必須結合MV,才算正式發表,大家都是先「看」音樂,才「聽」音樂,所以視覺在音樂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視覺與音樂必須結合而成為作品,演唱會也一樣 必須創造自己Live 的生命,才能與音樂人結合為作品。
類比與數位,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上有何不同?
我還是比較老派,現在還是認為實作佈景是最有溫度的,當然不能變換也是缺點。近年我也越來越喜歡結合實景與影像,虛實結合的手法。大家做演唱會沒有預算,第一個反應就是用LED 帶過。而我認為,在預算許可下,真正最理想的創作是結合數位視覺與實作佈景。在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演唱會上,可以發現充滿大量視覺、LED 螢幕,但舞台左右上方也有許多高低不一的尖塔,當時負責團隊花了許多時間跟總裁推敲:尖塔的高低、密度、前後,只為了創造演唱會所呈現的城堡印象,再結合動畫視覺,對我來說,才是完整的創作。
身為舞台設計師,希望最後觀眾看完演唱會能留下什麼?
第一個答案當然是記憶,如果觀眾沒留下記憶,就代表我們的工作徹底失敗。在還沒入行前,那時台灣還不流行演唱會,我很喜歡買票去看演唱會,現在當然也是。拿我自己來說,除了記憶,也希望賦予大家人生重新出發的力量與動力。張學友的演唱會上,他曾說:「如果你覺得現在一切都不太順利,那我要恭喜你,接下來要開始順利了,因為人生就是這樣,高潮迭起。」還有張震嶽演唱會,中間一段VCR 他引用了媽媽的話:「上坡要努力,下坡要快樂。」這些片段都曾經勉勵當下的我,我認為帶給大家力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演唱會取代了過去的唱片等成為音樂產業主要收益來源,您認為,演唱會熱潮會延續多久?或下一波潮流在哪裡?
演唱會是Live 與線下的活動,不管是全媒體時代、電視廣播時代、報章雜誌時代,都有Live,包括野台戲、布袋戲都是。Live 是不會隨時代改變而消失的,近年因為台灣有了許多場館而帶動演唱會,這會持續下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過去我們無法想像會有演唱會舞台設計、動畫視覺設計這樣的行業,現在則要去想15年、20年後會是什麼樣的產業,很多工種職業會因為時代變遷下而淘汰,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舞台設計在學術面並沒有完整的培訓系統,若想從事這一行,可以先從哪方面開始著手?
現在學校裡已有專業的流行音樂教學,我在南臺科技大學就負責流行音樂產業系中舞台設計的教學,台灣也在推動舞台設計的職能檢定,我也是委員之一。這些事政府已經在做,但也引出一個問題:培養出這麼多舞台設計的人才,他們會有飯吃嗎?另一個思考模式是,第一,舞台設計不僅是創意,有50%以上其實是專業技術,後面牽涉了許多繁雜乏味的專業技術問題,像是跟不同工種對接、現場工程架設監工等,所以舞台設計分為不同方向:有人走創意發想,有的走專業技術,即便是繪圖員,只要夠專業,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撰文:Aggy Cheng
攝影: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