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儂&洋子的反戰聖誕歌-Happy Xmas(War is Over)

0
2949

約翰藍儂說,他受夠White Christmas了,所以寫下自己的聖誕歌,〈Happy Xmas(War is Over)〉以「反越戰」為主題,開頭小野洋子與約翰藍儂各自向女兒 Kyoko、兒子 Julian 輕語聖誕快樂,和聲又邀請哈林社區合唱團的孩子加入伴唱,透過稚嫩的歌聲激起人們的純潔、保護與和平意念。

因此,每當〈Happy Xmas(War is Over)〉夾在瑪莉亞凱莉的麥芽糖轉音與 Wham!的冬霧氣音之間播放,聽起來總是揪心許多,那種沈重是一道牆隔開烽火砲彈與聖誕鈴響,藍儂沙沙的嗓如霧霾漫來,逼得大家不得不正視恐怖籠罩的世界,光是第一句問候今年過得好嗎?“So this is X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聽起來更像是嚴正的控訴——你到底幹了什麼好事?

71725eeabce2d7ba065fc153ab6b70b5

▲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的反越戰和平運動是一次全球矚目的行動藝術。

1971 年以約翰藍儂、小野洋子、塑膠小野樂團(Plastic Ono Band)名義發行的單曲〈Happy Xmas(War is Over)〉,邀請「哈林社區合唱團」(The Harlem Community Choir)30 名 4 ~ 12 歲的孩子擔任合聲伴唱。這首歌由約翰藍儂創作,製作包括藍儂、洋子與美國製作人 Phil Spector,是經典的反越戰歌曲與聖誕節長青頌歌,之後釋出的紀錄片與 MV 常結合如非洲之角的戰爭、波斯灣戰爭、美國911事件、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等各種戰爭場面。

作為抗爭歌曲,〈Happy Xmas(War is Over)〉不像《悲慘世界》音樂劇主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樣洶湧澎湃,反而以淺白簡單的歌詞與容易哼唱的旋律構成,不怕模糊越戰的瘡口嗎?約翰藍儂認為,政治訊息必須與「蜂蜜」相伴,因此安排窩心的兒童合唱團用歌聲一起倡導和平與社會團結。其實這不是藍儂唯一一次在歌曲中加入宣導,〈Give Peace A Chance〉和〈Power To The People〉皆用老嫗能曉的歌詞宣告明確的和平主張。

cover

▲1971年單曲〈Happy Xmas(War is Over)〉封面中與約翰藍儂、小野洋子合影的孩童是哈林社區合唱團,照片由拍攝披頭四《Abby Road》專輯封面的 Iain Macmillan 執掌。

5321374361_51e14898b3

▲約翰藍儂的〈Happy Xmas(War is Over)〉歌詞手稿。

Bed-In for Peace

〈Happy Xmas(War is Over)〉最重要的一句歌詞“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根源於 1969 年 3 月 25 ~ 31 日由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發起的「床上和平運動」(Bed-In for Peace),地點為阿姆斯特丹與蒙特婁旅館,《Give Peace a Chance》單曲也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完成。藍儂與洋子從抗爭者常在機關組織據點前靜坐,直到被驅離、逮補或達成訴求為止的“ sit-in ”得到靈感,轉換成新穎(且舒適)的抗爭方式“ Bed-In ”柔性反越戰。

又在世界 12 大城市,包括紐約、洛杉磯、多倫多、羅馬、雅典、阿姆斯特丹、柏林、巴黎、倫敦、東京、香港及赫爾辛基,架設戶外大型告示牌,以白底黑字宣導世人:“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 Yoko”(戰爭結束了!如果你想的話。約翰與洋子祝賀聖誕快樂)兩年後,藍儂把這兩句標語加入創作的聖誕歌中。“ Bed-In ”行動也被拍成紀錄片,現在可以在小野洋子的官方 Youtube 頻道觀賞完整版影片。

bed-in-amsterdam-15

▲藍儂與洋子在 1969 年 3 月 25 ~ 31 日發起長達兩週的「床上和平運動」(Bed-In for Peace)抗議越戰。

zoom_1431370010_615

▲Yoko Ono and John Lennon. Bed-In. 1969. Queen Elizabeth Hotel, Montreal. Photograph by Gerry Deiter. © Joan Athey

war-is-over

▲藍儂與洋子出資購買廣告看板,在世界各大城市宣傳“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and Yoko ”(戰爭結束了!如果你想的話。約翰與洋子祝您聖誕快樂)。

BED PEACE 完整紀錄片:

「聖誕快樂是洋子和我一起寫的歌。它說,『如果你想的話,戰爭就結束了。』現在想傳達的訊息還是一樣,我們和按按鈕的人一樣有責任,只要人們試著想像某人對他們做這些事,且自己毫無掌控權,那麼他們就真的失去掌控了。」約翰藍儂, 1980——摘自 David Sheff 訪談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的著作《All We Are Saying: The Last Major Interview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約翰藍儂與美國製作人 Phil Spector 表示,這首歌的創作基礎是 Phil Spector 製作、The Paris Sisters 演唱的 1961 年歌曲〈I Love How You Love Me〉,聽起來和 Peter, Paul and Mary 版本的美國民謠〈Stewball〉又頗為相似。

曲式安排最絕妙之處在於,先是高呼戰爭結束囉!(The war is over)再提醒這是人民可以掌控的事(if you want it, war is over now),對比出夢想尚未實現的衝突感,他們反覆吟唱,「如果你想的話,戰爭就真的結束了。」

Happy Xmas(War Is Over):

I Love How You Love Me

Stewball


設計部分,在〈Happy Xmas(War is Over)〉黑膠唱盤上有五張約翰藍儂遞換成小野洋子的臉孔,這種設計手法也運用在小野洋子 1971 年在紐約艾佛森美術館(Everson Art Museum)的舉辦的“ This Is Not Here ”展覽目錄封底,展覽封面則設計成報紙頭條版面,1972 年發行的《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專輯封面也以報紙頭條形式呈現,攝影師皆為 Ian Macmillan。

john-lennon-yoko-ono-plastic-ono-band-the-happy-xmas-war-is-over

▲〈Happy Xmas(War is Over)〉黑膠上五張面孔由約翰藍儂過渡到小野洋子。

e50e1d2_fxc07522

▲1971 年小野洋子在紐約艾佛森美術館舉辦“ This Is Not Here ”展覽,目錄封底設計手法呼應聖誕單曲的面孔轉換。

john-lennon-sometime-in-new-york-city

▲1972 年約翰藍儂、小野洋子與塑膠小野樂團發行《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專輯,封面設計同樣以報紙頭條形式呈現。

1980 年聖誕節前三週,約翰藍儂遭槍殺身亡,世界對披頭巨星驟逝的震撼與惋惜,可能比越戰對自己的意義更加刻骨銘心。2016 年聖誕節戰爭仍舊以各種形式持續發生,我們在社群媒體看到戰火中的零餘者常常是失去家人的孩子,或者慌亂大哭,或者連心碎與恐懼都懷疑自己夠不夠格,抹掉眼前的灰燼與血漿之後,孩子就能看見自己的未來了嗎?

人與人是共生關係,遠方扣下板機的手另一端連結的是我們壓在嘴唇上的指,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別讓自己的沈默抹煞可能性了。

john-and-yoko

撰文:蔡舒湉

圖片來源:pinterestWaxmeridianosmomaWaging NonviolenceCVRFondazione BonottoBeatles BibleDamien Ow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