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團體Kraftwerk(發電廠)是電子音樂的先驅,也有人奉他們為「電音披頭四」(the electronic Beatles),影響範圍橫跨搖滾、電音、嘻哈與流行樂,啟發各種類型的音樂人。其共同創辦人與鍵盤手兼合成器手Florian Schneider在與癌症抗戰不久後於5月6日逝世,卒年73歲。
1968年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開始合作,1970年共同在德國杜塞道夫(Düsseldorf)市創立Kling Klang錄音室,以具高實驗性的多媒體藝術經營Kraftwerk,且所有專輯作品都在此構思與製作。Kraftwerk在70~80年代變換過無數次陣容,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都是創作核心,樂團認為1974年的《Autobahn》是他們打出名聲的開端,也為他們在2014年贏回葛萊美終身成就獎。
1970年Kraftwerk(由Ralf Hütter、Florian Schneider和鼓手Klaus Dinger組成)在德國音樂類電視節目Rockpalast首次登台亮相,當時的他們與其說是創造橫空出世的電子音樂,不如說是沈溺於迷幻、前衛的表象,讓在場納悶的觀眾百思不得其解,如墜五里霧之中。
直到《Autobahn》出現,才真正定位Kraftwerk的聲音是:結合催眠般地循環播放、重複的節拍,以及用合成器與聲碼器演唱的人聲,製造無窮無盡的聲音地景。1975年接受《Rolling Stone》專訪時,Florian Schneider說:「Kraftwerk不是樂團,而是概念,我們稱之為『Die Menschmaschine』,意思是『人類機器』。我們不是樂團,我是我,Ralf是Ralf,而Kraftwerk是我們實踐概念的手段。」
加入Karl Bartos和Wolfgang Flur後,Kraftwerk於1975年發行《Radio-Activity》專輯,而1977年發行的《Trans-Europe Express》受David Bowie 1976年專輯《Station to Station》啟發,歌詞懷念David Bowie與Iggy Pop某次拜訪他們的Kling Kling錄音室,來自英美德國的音樂人彼此惺惺相惜,如David Bowie也在他的歌〈V-2 Schneider〉中歌頌Kraftwerk的鍵盤手。
曾經是Kraftwerk成員的Neu!吉他手Michael Rother表示,Florian Schneider在成為合成器手前是長笛手,他們是同學,且共同參與古典樂團,「那時他已經在用等化器(equalizer)、延遲器(delay)和模糊器(fuzzbox)之類的小工具來操縱聲音了,聽起來就像電音效果,但還說不上接近電腦或合成器音效。」Ralf Hütter表示:「Florian是聲音崇拜者,我還好,我可能比較接近文字崇拜者。這些角色不是義務,多年來都是根據我們的愛好去發展。」
作為電子流行音樂(electronic-pop)的始祖,Kraftwerk透過1978年專輯《The Man-Machine》和1981年專輯《Computer World》深入機器人般的詭計。2005年Coldplay在獲得Kraftwerk祝福下,將他們的《Computer Love》轉化成熱門單曲《Talk》。
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都是自行車愛好者,騎單車的呼吸節奏啟發他們創作出1983年單曲〈Tour de France〉,這個主題在2003年專輯《Tour de France Soundtracks》再度重現,這也是他們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5年後Florian Schneider離開Kraftwerk,使Ralf Hütter成為唯一的成員。
Kraftwerk起初在70年代進軍美國時不太順利,且常被誤解,但日後影響了各類型音樂人。Moby在2009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Kraftwerk對早期嘻哈場景有重大影響,基本上可以說他們發明了電子音樂,對當代節奏藍調(R&B)和流行音樂(pop)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Kraftwerk之於當代電子音樂,相當於披頭四(The Beatles)與滾石(The Rolling Stones)之於當代搖滾樂。」
Florian Schneider在1975年接受《滾石》專訪,談及Kraftwerk的音樂時說:「音樂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有些人希望它結束,但它繼續。」
文字整理:Lala/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Plasticosydecibelios、RollingStone、BBC
?樂手巢雜誌Vol.7《Kids Rock 小孩搖滾》正式出刊
▋免費索取: https://mag.yso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