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家都差不多,嘻哈龍虎門 郭國瑞:解決同質性和能見度難題,跨界合作是出口

0
267

在「嘻哈龍虎門」主理人郭國瑞眼裡,臺灣確實存在百花齊放的嘻哈(Hip-hop)場景,那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型派對、rap battle 組織起來的生命力,但若論整體發展趨勢,可能更像一片寧靜海,他伸出手臂比擬,臺灣嘻哈有時候會有一些小浪打過來,偶爾幾年會出現大浪,像是《大嘻哈時代》節目熱潮,或是蛋堡、LEO王、MC HotDog熱狗奪下金曲獎最佳男歌手,最近一次則是頑童MJ116「OGS」賣掉七場臺北小巨蛋演唱會,刷新嘻哈歌手在該場館最多場次紀錄。

「我們可能沒有想過臺灣嘻哈歌手可以連賣這麼多場大型場館演唱會,頑童MJ116 會讓我們有一種⋯⋯哇啊~我們嘻哈圈快跟上周杰倫囉~」死忠嘻哈迷戲謔地笑開,但聊起怎麼延伸臺灣音樂觸角到海外,郭國瑞的方針卻非常實際,瞥向掛在工作室的大把大把媒體證,他強調:「你一定要花非常多時間做功課!」

接觸嘻哈越久,郭國瑞對嘻哈的想法也持續改變,他不拆解50年美國嘻哈史的元素板塊,而是聚焦精神面,定義嘻哈是一個抗爭的過程。他分析,嘻哈最早可追溯到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它像其他音樂類型可以自我表達,但饒舌歌詞文字量更巨大,並涵蓋街舞的肢體表達,所以能用很強烈的方式影響各角落的抗爭心靈,也讓衍生的音樂、街舞、塗鴉、DJ 等次文化繼續擴散、被很多人喜歡。

「我常常覺得嘻哈是一種不斷進化、演變的流行文化,所以嘻哈龍虎門不會一直回到以前的定義,而是透過媒體平臺延伸各種觸角,多嘗試不同的流行視角跟方向,不會放過任何可以跟年輕人講話的機會。」郭國瑞說。

行至嘻哈樂霸占全世界排行榜、元素融入各種樂風的巔峰期,郭國瑞發現,不同於歐美樂壇不乏25歲以下的超級新星,臺灣樂壇出現嚴重的年齡斷層。明明創作能量也不一定比上一代遜色,為什麼現在新人這麼難出頭?他認為首要因素仍是時代環境不同,現在媒體、通路變得很分散,預算分配變複雜,不再是將預算砸在高收視/聽率的電視、電臺,就能讓這首歌響徹大街小巷。「現在即使藝人花了大筆行銷預算,作品也不一定能被聽見,最困難的地方是:你根本沒有辦法讓很廣大的群眾都很專心地聽一首歌。」

當過去的造星行銷手法不再適用,作品該怎麼被有效看見?美國有 Kendrick Lamar 的吵架神曲〈Not Like Us〉引爆他與 Drake 的紛爭,同時也炒出話題熱度與高流量,對此郭國瑞表示:「吵架不一定是嘻哈的精神,但說真話是。」嘻哈既然是一道溝通流行文化的橋梁,他主張用跨界共創來擴充機會及擴大群眾影響力。

「跨界是很好玩且該做的事情,我們必須跳脫音樂類型之間的合作,像是跨電玩、科技,或者是跨影劇、電影,才能結合其他產業更大的群眾,創造更多的選擇。」

世界越來越平,音樂大趨勢走向國際合作,郭國瑞累積豐富的海外交流經驗,包括:文策院舉辦的臺日音樂媒合交流、美國的 SXSW 音樂節商務交流團,以及 Camp Flog Gnaw Carnival(Tyler, The Creator 創辦的音樂嘉年華)、泰國 Rolling Loud、香港 ComplexCon 等音樂節,並以瞭解當地產業人士經驗為工作重點。

「你說國外的音樂人有比較特別嗎?其實全世界的音樂市場都面臨高度同質化,如何不一樣是音樂人最大的挑戰,必須下很大的工夫去發現別人還沒發現的事情,這門功課很困難,很可能也包裝不來,主要還是靠努力。」他在 SXSW 發現有澳洲饒舌歌手在表現純正 Boom bap 之際,也融合電子、band sound 元素,駕馭多樣化曲風的本事讓他驚豔無比。那臺灣的典範是誰?郭國瑞推薦創作與演出實力高超的百合花。

「林奕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他的聲音真的很突出,這跟你講什麼語言沒有關係,如果音樂性夠好,絕對還是聽得出來。你會在百合花聽到各式各樣的音樂元素,但是整體敘事又非常扣合臺灣主體性。那不是在尋找什麼叫做臺灣,而是拿臺灣去 feature 各式各樣的東西,去打造另外一種特別的事情。」再舉蛋堡、落日飛車為例,或許單就音樂性不會立刻吸引外國人的目光,但其中就是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臺灣情愫,所以能震懾人心。

🌟閱讀全文:大家都差不多,嘻哈龍虎門 郭國瑞:解決同質性和能見度難題,跨界合作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