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配樂:氛圍音樂先鋒 Brian Eno 用音符刻畫永不褪色的青春

0
797

說起與癌症題材相關的電影,許多人可能認為這個主題早已是老生常談,《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一路玩到掛》、《9頂假髮的女孩》等經典,大抵已把抗癌的心路歷程、臨死前不留遺憾的心境詮釋得相當完整,令人思考是否難以再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然而,2015年改編自 Jesse Andrews 同名小說,由 Alfonso Gomez-Rejon 執導的《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有別於其他相似題材的作品,以獨特的視角闡述一對高中壁花男孩與罹癌女孩間的特殊情誼,搭配 Brian Eno 撼動人心的配樂,成就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小品。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以男主角 Greg(Thomas Mann 飾)為第一人稱視角出發,他善於觀察校園裡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並將大家分門別類,自己卻習慣保持低調中立的態度不隸屬於任何群體,但習慣避開多餘人際關係的他,唯一稱得上朋友的人只有 Earl(RJ Cyler 飾)。Greg 和 Earl 是童年好友,兩人的生活環境和家庭背景大相徑庭,卻在幼年時期就意識到彼此同樣熱愛影史經典電影,在觀賞一部又一部費解、毫無意義甚至充滿暴力的電影過程中,兩人找到了共同語言,開始合作拍攝低成本的搞笑致敬影片。然而。原本打算平淡地過完高三生活的他,在母親的情緒勒索之下被迫陪伴罹癌的同學 Rachel,原本相互平行的兩條生活線受外力影響開始有了交集,在高中生涯的最後階段擦出獨有的「不浪漫」火花。

本片使用到的配樂豐富多元,除了有知名古典音樂家如韋瓦第、巴哈、普賽爾等人的作品,還有影史上的經典主題曲:楚浮《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中由 Jean Constantin 創作的〈Générique et car de police〉、大衛林區《藍絲絨》(Blue Velvet)裡 Roy Orbison 的〈In Dreams〉、法蘭西斯・柯波拉《對話》(The Conversation)裡由 David Shire 譜曲及演奏的主題曲。此外,由環境音樂大師(Ambient music)Brian Eno 負責的配樂更是一大亮點,電影裡使用到的曲目有先前未發布過的製作,也有幾首原創作品。談到與 Brian Eno 的合作,導演 Alfonso Gomez-Rejon 形容一切魔幻而神奇,當初收到 Brian Eno 的那封回信後來被他裱框起來,至今仍掛在牆上留念。本片的重頭戲是 Greg 到病房探望 Rachel 的那一幕,製作團隊從前製時期就決定選用 Brian Eno 的〈The Big Ship〉作為配樂,Alfonso Gomez-Rejon 表示這首曲子具有某種力量,不會過於沉重、感傷或是煽情,「它不強迫你去感受任何東西,且擁有一種手工的質地,和整部電影的質感相符。」


▲ 電影《藍絲絨》中,使用到 Roy Orbison〈In Dreams〉的場景。


▲ Brian Eno〈The Big Ship〉。

導演後來和剪輯師 David Trachtenberg 聆聽了 Brian Eno 1975年的《Another Green World》整張作品,並在初剪時加入〈I’ll Come Running〉。Alfonso Gomez-Rejon 提到自己花了好幾週的時間仔細聆聽 Brian Eno 的作品,原本以為聽得差不多了,結果發現他的創作實在比想像中多太多,「雖然有些不適合放在電影裡,但總是能從中挖到寶。」在與音樂總監 Randall Poster 討論時,團隊原本不抱期望能與 Brian Eno 如此重量級的人物合作,沒想到 Brian Eno 看了初剪後深受感動,不僅寫了封詩意的信回覆導演,表達電影帶給他的感受,還非常讚賞自己的作品在電影裡的呈現方式。他開始提供一些未發布過的創作給團隊,到後來甚至主動製作原創作品。


▲ Brian Eno(左)與導演 Alfonso Gomez-Rejon(右)。

這並非 Brian Eno 首次為電影製作配樂,身為一位創意豐富又多產的音樂人,早在職業生涯的初期,他的創作就大量地被使用在不同類型的電影裡,包括英國前衛電影大師 Derek Jarman 1976年的首部劇情片《Sebastiane》、1978年的邪典經典《Jubilee》,希臘導演 Kostas Karagiannis 1976年的恐怖電影《Land of the Minotaur》等。《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使用的多首配樂則出自專輯《Another Green World》,是 Brian Eno 的第三張個人錄音室專輯,標誌著他音樂風格的轉變,從早期的搖滾曲風漸次踏入環境音樂時期,為接下來的《Discreet Music》(1975)和《Before And After Science》(1977)鋪路。整張專輯有旋律較為鮮明的〈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也有體現環境音樂特色的〈Zawinul/Lava〉。儘管推出當年樂評間的評價褒貶不一,現今看來卻顯見其前衛及對環境音樂曲風的影響力。

如同導演 Alfonso Gomez-Rejon 所言,Brian Eno 的配樂具有某種永不過時、中性的魅力,它既不在歡樂的時刻強迫你嬉笑,也不在悲傷的情節逼出觀眾眼淚。如同電影裡 Greg 和 Rachel 之間的情誼,沒有愛情裡的粉紅泡泡,也不只局限於青春期的友誼。在一個人離去後,與他共度的時光永遠閃耀著金色光芒,而我們仍能在各自的生活隨著時間之流繼續了解對方,如同欣賞一幅沒有盡頭的卷軸畫作。

撰文:葉辰欣
資料來源:Wikipedia-1Wikipedia-2IndieWire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圖片來源: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Facebook、Brian Eno Facebook

👁️凝視狂熱的眼牆:收藏樂手巢雜誌 Vol.20 「Thom Yorke」特別報導:
https://lihi.cc/qKXXp

酷女聽音樂: 影響 Chloe Sevigny 最深的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