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輸出」與「載入」 Syracuse Symphoria 中提琴副首席陳思樺談中西留學差異

0
711

現任紐約州 Syracuse Symphoria 中提琴副首席與代理首席的陳思樺,多次榮獲臺灣學生音樂比賽獎項,並接受 PyeongChang Music Festival & School 音樂營獎學金、楊秀桃音樂院全額獎學金、伊斯曼 Frank S. Cunkle Scholarship 與 John and Doris Barg Endowed Scholarship 獎學金,以及曼哈頓學院全額獎學金。大學期間代表學校於2017年與中國上海樂隊學院與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首席演出,2019年與學校樂團於韓國演出。曾師事 Prof. Masumi Per Rostad、Prof. Karen Dreyfus、Prof. Shmuel Katz、張曼琴老師、黃瑞儀老師、趙怡雯老師、何君恆老師、顏君玲老師、曾以允老師、陳永清老師。


▲ 與 Syracuse Symphoria。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在臺灣音樂班的7年裡,陳思樺表示需要扎實學習音樂史、樂理、以及所有基礎的音樂知識。 沒錯!不用懷疑,就是所有。臺灣音樂班出國的學生無論視唱聽寫樂理都是一等一,常常可以看到外國學生拿著作業來請教。臺灣音樂教授與老師也是絕佳,應該學到的演奏技巧一個都不會落下,那出國學什麼呢?她說道:「學怎麼真正運用所學融入我們演奏的音樂,以及給自己一個拓展視野的機會,找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習他的演奏方式與音樂細節的處理。」

大多數出國的學生都是想學琴藝,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一個重要的點,就是「音樂不單單只是演奏,而是一個表達方式。」在新加坡的四年,陳思樺學會了與自己對話。學校注重新音樂的教育,並且著重於 creative thinking (創意思考)與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考),也因而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將學過的知識以及經驗運用在音樂裡,而非照本宣科。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演奏室內樂時,她不再是先聽錄音、錄影,而是會把總譜拿出來看看音樂線條、哼著旋律,並簡單分析和聲與結構,再拿起琴開始練習。無關拉得正確與否,這就是她所理解的音樂,一個與自我的對話。此後,她開始有了「只屬於陳思樺的詮釋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別人,畢竟音樂無關對與錯,只是一個與宇宙對話的方法。


▲ 與 NDR 大師於上海樂隊學院。

2019年夏天,陳思樺踏上了美國這片由各種族群組成的國家,主因是想和喜歡的教授學琴,累積經驗。她原以為對於音樂需要的知識都聽過了、已經懂得怎麼「輸出」,但發現自己畢竟還是太年輕了,音樂裡還少了一個東西,那就是「載入」。在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與曼哈頓音樂學院裡,她不單只是跟著教授在琴藝上有所進步,並且學會「理解下的對話」。學校課程內容常常談論到種族與信仰,作業大多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後再去看組員的作業並給予回復,可以同意同學看法也非常歡迎不同的意見。這樣的方式讓她學會理解他人想法並同時運用到音樂裡,也奠定往後與其他音樂家合作的正確觀念與應對,如:對不同的指揮或室內樂夥伴有即時的反應,並更深地了解各位作曲家創作的想法。即使後來新冠疫情肆虐,憑著在臺灣打下的基礎以及在國外所學,她仍獲得許多現場演出的機會,並參與芭蕾的演出及進入當地樂團。


▲ 於 Eastman School of Music 錄音室。

離開學校,然後呢?

要怎麼準備考樂團呢?陳思樺與我們透露一些小祕訣:「我們首先會需要履歷,有人也許會問『我剛出社會,沒有工作經驗怎麼過履歷這一輪呢?』我一開始也這樣想,所以一有樂團的演出機會,不論大小我都會去,就算是考協演人員,我也會很認真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累積履歷素材。」每個樂團風格不一樣,在考樂團的同時,也在同時審視自己是否喜歡這個樂團,如果自己喜歡的詮釋風格跟樂團不一樣,待在樂團會很難受。「穿不合腳的鞋走不了太遠的。練琴大方向就是精準度、節奏、速度與音準是三個無法妥協的要求,每一個音樂術語或是記號都需要確實做到,並明顯演奏出各個樂句所想呈現的重點。考首席的話,就是要展現自己的特色,一種『我就是獨奏家』的自信。」

最後,陳思樺也鼓勵大家如果真的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心理素質要強大,這很重要,考試有太多的不定數,從風格技巧到時間都會是考量的因素。樂團只選符合要求的那一個人而不是好的人,所以失敗了不要氣餒,一定會有一個適合且屬於你的位子。」

文字整理:樂手巢編輯部
資料來源:陳思樺 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