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實驗音樂受先鋒派古典樂啟發,Paul McCartney 解答〈I Am The Walrus〉聲響拼貼

0
93

許多劃時代的流行音樂作品借鑑自古典音樂,Elizabeth Alker 的著作《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即在探討20世紀最具創新精神的流行音樂家如何取法先鋒派古典樂作曲家,像是將 John Cale 在 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低沉的嗡嗡聲連結到 La Monte Young 受印度古典音樂啟發的聲響;Radiohead(電台司令)焦躁的搖滾風格則連結到波蘭聲音主義(Sonorism)的激烈微分音。她也走入倫敦一棟舊式聯排別墅,訪談 The Beatles(披頭四)傳奇 Paul McCartney(保羅麥卡尼),探尋他職業生涯中鮮少被提及的話題——偉大先鋒派作曲家如何鞏固他作曲大師的地位,並且使 The Beatles 成為史上最有趣,也最具影響力的樂團。

1960年代中期,The Beatles 不僅榮登排行榜榜首,讓一代少女為之瘋狂,成為媒體瘋狂追逐的焦點,還積極向古典音樂界最大膽、最重要的作曲家學習,製造出超凡脫俗的迷幻魔力根源。談及 The Beatles 的聲響突破,Paul McCartney 表示,他聽過德國作曲家 Karlheinz Stockhausen 發表關於合成聲音發展的演講;曾拜訪英國音樂家 Delia Derbyshire,在她家一個擺滿器材的棚子裡問她是否願意為〈Yesterday〉創作電子樂譜;他也參加過義大利作曲家兼電子實驗家 Luciano Berio 的講座,後來 Luciano Berio 為他的第一任妻子、女中音歌唱家 Cathy Berberian 改編了一系列 The Beatles 的歌曲。

Paul McCartney 曾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觀賞共產主義自由即興演奏家 Cornelius Cardew 演奏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這是一種透過在琴弦上或琴弦之間放置螺栓、螺絲、弱音器、橡皮擦和/或其他物體來暫時改變鋼琴音色的鋼琴,發明者可追溯到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 John Cage。

The Beatles 也從 John Cage 1956年的〈Radio Music〉汲取靈感,創作他們最著名的歌曲之一〈I Am The Walrus〉。「John Cage 有一首曲子是從收音機某個波段開始的,他只需轉動旋鈕,就能一直轉到另一端,隨機滾動播放所有電台。」Paul McCartney 把這個點子用在〈I Am The Walrus〉,他們從調幅收音機隨機轉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節目第四幕第六場,並對那段台詞融入歌曲的效果感到相當滿意。

延伸閱讀:Radiohead 與《哈姆雷特》的經典重生!Thom Yorke 重編《Hail To the Thief》為全新舞台劇製作配樂

Paul McCartney 總有一種為音樂奉獻、源源不絕的活力,還有一種非常討人喜歡的特質,也就是從不妄加揣測,他會非常有禮貌地詢問對話者是否認識他的朋友 John。「你認識 John Lennon(約翰藍儂)嗎?」或是「你知道 The Beatles 有一首歌叫〈Yesterday〉嗎?」他鮮少談自己的成就,時常談起那些幫助他拓展視野的人,好比法國作曲家兼錄音工程師 Pierre Henry 和 Pierre Schaeffer。

二戰期間,Pierre Henry 和 Pierre Schaeffer 在巴黎為宣傳廣播設立的錄音室工作,他們使用黑膠唱片機和磁帶錄音機開創「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這種作曲方法與當時法國的藝術和哲學運動相呼應,力求解構既定觀念,從頭開始構建一種新的音樂創作方式。這是一種反傳統主義,驅動力源自統治階級在兩次殘酷的國際衝突中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因而失去民眾的信任。

Pierre Henry 和 Pierre Schaeffer 將自然界或偶然發現的聲音錄製到磁帶上,像是狗吠聲、火車的汽笛聲或轟鳴聲、咯咯的笑聲,然後用磁帶機減慢、加快或反轉原聲,創作出經過修改或處理的錄音拼貼畫,這種聲響效果令人困惑和著迷。我們的耳朵常被熟悉的事物吸引,也因其抽象性而感到不安。萬物並非表面所見,這正是迷幻的精髓。

Paul McCartney 指著牆上掛的 Willem de Kooning 畫作說:「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一切都清晰具象。」有時當你睡著或揉眼睛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抽象的概念,但你的心智其實能夠辨識。音樂也是一樣的,就算是胡亂創作,我們的大腦還是有辦法接受它,因為無論如何,它都是我們已經了解的東西。

買下兩台 Brenell 磁帶錄音機後,Paul McCartney 開始把這些想法循環反覆地播放、應用,融入他的日常工作中。他在〈Tomorrow Never Knows〉的錄製過程意識到這首歌最終會成為一首另類的 The Beatles 歌曲。

在《Revolver》錄音期間,Paul McCartney 在家裡用錄音帶錄製了各種聲音,然後帶了一個裝滿迴圈帶(Tape loop)的塑膠袋去 Abbey Road 錄音室。「我設定好磁帶錄音機,創造出爆音、嗡嗡聲和消散聲,再把所有這些聲音混在一起,裡面本來有段吉他獨奏,可以簡單直接,也可以很古怪,但是當我把迴圈帶放進去時,它們會把音樂帶到另一個境界。因為播放它們時,你會聽到各種奇妙的意外,這些意外是不可預測的,但很適合這首歌。我們利用這些技巧來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

後來 John Lennon 也買了兩台 Brenell 錄音機,開啟了實驗主義的新領域。催眠般的〈Revolution 9〉誕生了,Paul McCartney 說:「John 對此著迷,他熱愛其中的瘋狂。」相較之下,他更喜歡以一種可控的方式使用這些創新錄音室設備,在流行歌曲的框架內創作,挑選有趣的風格元素,並將它們融入 The Beatles 既定的歌曲創作模式中。

Lennon-McCartney 合作的魔力打造出一種顛覆傳統、睿智而前衛的流行音樂,不過,Paul McCartney 在這過程中是否曾經被歌迷的期望所束縛呢?The Beatles 傳奇說,他總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能夠融入當時開放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已故的妻子 Linda。「她以前常說:『這是被允許的。』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我會想:『對啊,這是被允許的。』」

延伸閱讀:〈Let It Be〉靈感來自保羅麥卡尼媽媽托夢,前妻 Linda 葬禮上重現的披頭四經典

文字整理:Lakeisha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Far Out Magazine

✂️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 💔 樂手巢雜誌 Vol.23 全台索取:
https://lihi.cc/8eDWP

草莓園裡沒草莓,〈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藏藍儂的孤兒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