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p 是什麼?關鍵歷史進程與使用者代表(下)

0
1943

Dominique Di Piazza、Hadrien Feraud 與 Henrik Linder

出現在法國貝斯名家 Hadrien Feraud 與瑞典樂團 Dirty Loops 的 EMO 貝斯手 Henrik Linder 等人使用的樂器上的 Ramp,與 Damian Erskine 等人擴大 Ramp 安裝位置與演奏面積的想法類似,但仍將拾音器與 Ramp 分開處理;可說是 Matt Garrison 使用法的延伸範例。


Dirty Loops 的 Henrik Linder,與他配備了 True Temperament 特殊琴格系統的 Mattisson 六絃貝斯。

Hadrien Feraud 長年使用的 Ken Smith Burner 五絃貝斯上,除了介於兩個 J 型拾音器之間的 Ramp 外,還加設了一塊介於指板末端與前段拾音器間的 Ramp,但不同於 Willis 連接至指板末端的設計,Feruad 的 Ramp 保留了一小段讓手指能直接接觸到原有琴身表面的空間,而這段空間正好是貝斯手使用 Slap 技巧時的最常見位置。 


還沒有進化成肌肉猛男前的 Hadrien Feraud,與因為他而在二手市場價值暴增的日廠 Ken Smith Burner 五絃貝斯;除了在一般位於兩個拾音器中間位置裝設之外,還加裝了介於指板與琴頸拾音器間,但保留一小塊空間,並以斜面收邊的另一塊 Ramp。

儘管使用 Ramp 與否根本不會影響他特殊而高超的演奏技術,但因參與90年代初 John McLaughlin 三重奏演出而聲名大噪,且對之前提到的 Matt Garrison 與 Hadrien Feraud 等人的演奏有重要影響的法國貝斯巨匠 Dominique Di Piazza 的設計,可說是這種保留拾音器本身,但加大 Ramp 範圍概念的極致。

在製琴師 Mike Sabre 與 Di Piazza 合作設計的新版簽名型號貝斯上,除了裝設其長年致力開發的「讓有琴格貝斯具有無琴格貝斯音色」,遵循印度西塔琴(Sitar)作法完成的 Di Piazza Fretless Bridge 特殊琴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琴身上以楓木製成、染成藍色、橫亙所有可能演奏區域,但留下調整 Truss Rod 與拾音器空間的超巨大 Ramp。光是無法應付現有的 Slap 技巧,就無法評斷如此的設計是否已是 Ramp 發展的終點;但 Mike Sabre 的設計與呈現,確實是目前所有 Ramp 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Dominique Di Piazza 與他的 Mike Sabre 新版簽名型號五絃貝斯,注意琴上那塊碩大無朋,露出拾音器但幾乎與其同高的 Ramp;其上的「無琴格效果琴橋」(Fretless Bridge)也是非常有趣獨到的設計。

反向思考與新的可能性

在 Ramp 逐漸成為樂手習慣、且能善加利用的配件的演進過程中,對其實用性的質疑一直存在。如 Damian Erskine 曾表示:儘管使用 Ramp 確實能促成其能以較輕、更有效率、使用更多手指演奏;但隨著使用時間增加,他也在逐漸降低 Ramp 的高度,留出更多的琴絃振動空間,讓演奏能更有動態,或是更有「呼吸」。

還在使用有 Ramp 的 Fodera 時的 Janek Gwizdala。

Janek Gwizdala 則是隨著演奏態度的改變,逐漸放棄使用 Ramp 的貝斯演奏者。在21世紀初期剛嶄露頭角時,Gwizdala 使用的是幾乎與 Matt Garrison 完全相同配置、包括 Ramp 的 Fodera 訂製琴,但在不斷更換合作製琴師的同時,Gwizdala 也逐漸提高絃高,改變 Ramp 的設定。在與瑞典的 Mattisson 合作時,使用兩個極為靠近的拾音器替代了 Ramp;而到了最新合作對象、加拿大的 F Bass 時,Janek Gwizdala 已經完全放棄使用 Ramp。高端貝斯的代名詞 Fodera 在 Ramp 的開發上起步較慢,但近年也提出令人折服的兩項新設計。

出現在台灣之光甯子達的 Fodera Emperor 五絃貝斯上的 Half-Ramp,則將通常做到占滿兩個拾音器間隙的一般設計再切一半,只保留真正會使用到的區塊,騰出的空間則能讓琴絃有更多振動的餘裕。


▲ 台灣之光阿達(甯子達)與他特別訂製的 Fodera 五絃貝斯,注意其上只占據拾音器間一半空間的 Half-Ramp。 

2021 年,Fodera 公布了裝在一隻四絃新型號 Crescent 無頭貝斯上的全新 Ramp 設計:只要用類似可變電阻上 Push/Push 的切換方式,用「按」的便能控制 Ramp 的舉起與下降。比起可拆卸的 Ramp 設計,這樣的作法提供了更快速的切換可能。實用性如何、對於音色或是拾音器拾取音色時的影響等,還有待使用者驗證,但以設計來說堪稱天才之作。至於秉持著相通概念,但安裝至不同位置導致演奏方式改變,並以不同名稱出現各種 Ramp 的「變種」衍生物,且待日後另行介紹。


▲ Fodera 的 Proprietary Ramp,提供了 Ramp 使用者新的思維與應用方式的可能。

結語

Ramp 的使用或許會完全改變既有的演奏概念與方式,相當值得一試。

在演奏者與製造商都認可 Ramp 必要性的今日,越來越多廠商直接將 Ramp 列為樂器初始設計中的一部分,或是提供加設 Ramp 的選項。將 Ramp 視為一種改裝套件,直接製作販售合乎某些特定型號樂器尺寸規格,無需修改便可直接安裝產品的廠家也逐漸出現;特別是 3D 列印技術的普及,更容易找到或製作符合自己樂器規範的 Ramp 更是輕鬆容易。

但就現實來說,其實沒有哪種設計是可以即裝即用的:每個演奏者的演奏力道與方式都不一樣,演奏習性與設定偏好也都不同。如同樂器的出廠設定在求平均表現的情形下,其實對每個演奏者都不適用一樣;要能好好使用 Ramp,必須針對每把準備安裝的樂器、及使用樂器演奏者的需求進行個別設定才行。

因此,如果使用預製的現成 Ramp,請務必確定其能在相當程度內調整前後的傾斜角與左右的高度差,同時表面弧度需與指板弧度完全符合。目前可見最好的設計,是類似 Ibanez Gary Willis 簽名型號無琴格貝斯上的設計:在 Ramp 的四角各具一個可鎖在琴身上銅製螺絲牙套的六角螺絲調整傾角與高度、Ramp 的表面符合指板弧度、底面具反向如船底弧度可往各個方向傾斜。如果現成的 Ramp 無法具有如此的調整度,且必須使用強力雙面膠帶才能於琴身上固定的話,那麼無可避免地一定得根據使用者習慣做修改。要是真的得自己動手改,那麼還不如從一開始就直接自行 DIY 完成還更省事一點。

撰文:江力平(江大)

訂閱樂手巢,周周更新器材節目:https://www.youtube.com/YSOLIFEchannel/

Ramp 是什麼?關鍵歷史進程與使用者代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