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人而言,手機鈴聲曾是曝光作品的好管道,也是一門好生意。在全盛期,手機鈴聲占所有音樂銷售額的10%,2007年手機鈴聲是僅次於 CD 的第二大最受歡迎音樂格式,收入超過單曲和數位專輯,彷彿是音樂產業的救星。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甚至在2006年設立第一個鈴聲銷售獎,Lil Wayne 的〈Lollipop〉在2009年榮膺史上最暢銷鈴聲獎。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手機鈴聲對音樂人的影響,與如今 TikTok 對創作者的意義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了適應鈴聲或社群,有些音樂人會調整自己的創作風格,刻意打造朗朗上口的旋律或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15~30秒音樂片段。

延伸閱讀:B 面第一首,那首被耽誤的主打歌
手機鈴聲有多重要?對千禧世代的青少年而言,那是被看見風格與抒發心情的重要管道。AKON 曾調查樂眾願意為手機鈴聲付多少錢?「他們說4.99美元(超過150台幣),我說:『天哪!就幾秒鐘?我們卻要花1.99美元(約60台幣)賣4分鐘的單曲?!』所以我開始專門為手機創作音樂,之後發布的每一首歌都非常適合當鈴聲,尤其是〈Lonely〉。」
不過,也不是每個音樂人都欣賞為鈴聲而創作的現象。Arctic Monkeys(北極潑猴)就在2006年歌曲〈A Certain Romance〉歌詞中諷刺:「There’s only music so that there’s new ringtones(音樂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創造新的鈴聲)」。
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帶來更多技術創新和娛樂功能,越來越少人會為了聯絡彼此而撥打電話(非通訊媒體),手機也常被設定為靜音模式,這讓鈴聲產業幾乎沒有競爭力。如今整個音樂產業轉向「適合社群媒體傳播」的影音形式,也連帶影響音樂人的創作樣貌。
有趣的是,千禧懷舊風潮似乎帶動復古鈴聲捲土重來。看看 YouTube 上播放量破55億次 Crazy Frog 的〈Axel F〉影片下的評論,就能發現2000年代對當今流行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下載與自製鈴聲的方式也變得更多元和簡便,許多人不再費力地下載單一鈴聲,而是轉向使用 Zedge 或 Garage Ringtones 等熱門鈴聲 app,前者每月收入約40萬美元(超過1,222萬台幣)。那麼,這些用戶都是些什麼人呢?當然是懷念青春歲月的千禧世代。
文字整理:Lakeisha
資料來源:Far Out Magazine、blue News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