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準挑絃?先從了解琴絃簡史開始

0
5365

「琴絃」是讓彈撥、擦弓樂器的演奏者,能施以控制並發出各種表情、律動與音高的重要媒介,也是影響樂器音色呈現的重要變數之一。對琴絃,特別是歷史發展與材料製程有一定的認識,是理解樂器的一部分,也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的愛琴選擇適當的琴絃,能確實安裝並發出想要的音色,是演奏時的一大助力。

史前時代至十三世紀

目前已知最早的絃樂器是在非洲各地發現的「音樂弓」(Musical Bow),與其後於埃及及蘇美地區,古希臘與羅馬文明遺跡發現的古豎琴、Lyre、Nefer、Kithara 等樂器考證,絃樂器至少在西元前四千年便已存在且開始發展。幾乎所有歐洲的絃樂器,都使用羊腸(或牛腸)製成的「羊腸絃」(Gut Strings)為琴絃,粗細由絞入的羊腸股數決定。

中國在西元前 2700 年便已開始養蠶,由蠶絲絞合而成的絲弦,是中國古樂器的主要用絃。

十三世紀中期時最受歡迎的金屬琴絃是黃銅線(Brass Wire)。


▲ 奈及利亞 Obubra 地區,Obu 人的音樂弓。


▲ 羊腸絃。

十五至十七世紀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歐洲出現專業琴絃製作者。

十六世紀時的小鍵琴(Clavichord) 與大鍵琴(Harpsichord)都使用銅線作為琴絃, 十七世紀後半時,高音絃部分逐漸轉為使用鋼絃(Steel Strings),也開始嘗試製作硬度較高的高碳鋼(High Carbon Steel)。小提琴的 G 絃開始有以銅線或銀線纏繞的版本出現。

1660
為了增加提琴家族用絃音域,義大利出現了將銅線為主的細金屬線纏繞在羊腸絃上,以增加絃徑的工法,是最早的纏繞絃(Wounded Strings)。

1709
義大利大鍵琴製作家 Bartolomeo di Francesco Cristofori (1655-1732) 發明鋼琴。


▲ Cristofori 製作的鋼琴,當時被稱作可表現強弱的 Pianoforte。

十八世紀中期
法國開發出稱為「demi-filée」,將完成的纏繞絃加工磨平外側凹凸的半纏繞工法。
平台鋼琴開始使用具纏繞的鋼琴絃(Wound Piano Strings)。

1819
使用鑽石與紅寶石的拉絲模(Wire Drawing / Pulling Dies)開始生產。

1826
法國鋼琴匠師 Jean-Henri Pape(1789-1875)開始使用韌性及塑性提高的回火鋼(Tempered Steel)作為琴絃材料。鋼琴製造者在 1820 年代開始使用鋼絃。

1842
Christian Frederick Martin(1796-1873)發明了吉他面板的 X 型力木架構(X-Bracing),讓吉他能承受更高的琴絃張力,奠定日後空心吉他以使用鋼絃為主的基礎。

▲ Martin X-Bracing。

1854
英國纜線製造者 James Horsfall 獲得鋼琴絃線加熱製程專利,日後的鋼琴琴絃幾乎都是由他更容易製造、能承受更大張力的「專利版」(“Patent” Strings)高碳鋼琴絃衍生。

1874
平滑纏繞琴絃(Flatwound Strings)發明,以平板狀的金,銀或鋁線纏繞在羊腸(或後來的尼龍)琴絃上的琴絃構造,對於需要與琴弓有更多摩擦面積的提琴類琴絃是一大進展,持續沿用迄今。

1885
為了解決纏繞容易從琴絃絃芯鬆脫的現象,出現了三角形、多角形的琴芯(Core)形狀設計。

1902
Martin 1902 年生產的訂製版 00-21,是第一隻使用鋼絃的空心吉他。

1921
Gibson 的 Thaddeus McHugh 發明了裝在吉他琴頸裡的 Truss Rod,樂器從此能輕鬆對抗琴絃張力。

1922
Martin 推出第一隻量產純鋼絃木吉他 2-17,並於 1927 年將鋼絃吉他轉為常規生產;是藍調、鄉村音樂等樂種也會使用的跨領域吉他。

1931
Adolf Rickenbacher(1886-1976)製造了第一隻使用拾音器發聲,外號「煎鍋」(Frying Pan)的電吉他。

1940
La Bella 開始生產電吉他用平滑絃。

1947
Dupont 公司的 Wallace Carothers 於 1935 年發明尼龍,並於 1938 年開始生產。西班牙吉他大師 Andrés Segovia(1893-1987)與 Albert Augustine(1900-1967)合作,於 1947 年推出了品質足以與羊腸絃媲美的尼龍製吉他絃,改變了古典吉他的生態。

1950
鋼絞線(Stranded Steel)技術開始應用在琴絃上。

1954
德國 Pyramid 推出第一種純鎳(Pure Nickel)纏繞的電吉他絃。

1962
英國 Rotosound 推出第一種專用在電貝斯上的圓形纏繞(Roundwound)琴絃。


▲ 琴絃不同纏繞方式示意圖。上:圓形纏繞、中:平滑纏繞、下:半纏繞。

1960 年代
鍍鎳纏繞鋼絃(Nickel-Plated Steel)出現。此時流行的木吉他琴絃纏繞材料為 80% 銅與 20% 鋅合金的 80/20 Bronze。

1968
不鏽鋼(Stainless Steel)開始應用在琴絃上。

1970
Thomastick-Infeld 的「Dominant」提琴琴絃,是第一套由合成纖維材料(Synthetic Materials)為絃芯,鋁、鎳、鋼、銀等金屬為纏繞的產品。
吉他琴絃開始使用六角形琴芯。


▲ 六角絃芯(圖左)與圓形絃芯(圖右)比較。

1970 年代
引進磷青銅(Phosphor Bronze)作為木吉他琴絃纏繞材料。
中國古琴家吳景略(1907-1987)等人開發出尼龍絃芯、鋼絲纏繞的絲絃替代品。

1990 年代中後期
構造如同絞線尼龍絃芯,更耐用、更耐熱及抗摩擦的先進合成纖維絃芯(Advanced Synthetic Core)琴絃問世。
將目標物以低至攝氏 190 度的極低溫冷凍後,再恢復為室溫的「低溫冷凍」(Cryogenically Freezing)技術亦於此時開始應用於琴絃製造。

1997
生產氟聚合物(Fluoropolymer)塗層產品 Gore Tex 的 W. L. Gore 公司於 1997 年成立Elixir,生產應用其技術作為防水及手汗,但又能透氣的塗層(Coating)的琴絃。


▲ 比較無塗層琴絃(圖左)與塗層琴絃(圖右)在使用後的髒污積累程度。

撰文:江力平(江大)
圖片來源:stringfixerindiamartmetmuseummaurysmusicstrat-talksixmonthsrebellionmedium

本文收錄於樂手巢雜誌Vol.15。樂手巢雜誌全台索取地點:https://bit.ly/3REfDuF

記得換「絃」!新鮮的「絃」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