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一族》到《星期三》:從管弦樂黑色喜劇到愛倫坡式的青春搖滾

0
92

看完電影,片中畫面可能會淡掉,但配樂旋律卻常常忘不掉——四個短音的大鍵琴聲接兩下彈指聲,一出現你就知道是《阿達一族》(The Addams Family)經典主題曲,想起那個以獵奇為樂的怪誕家族。

也正因為這個家庭既怪誕但又溫情的獨特性,與跨時代的高可塑性,《阿達一族》才會一次次被翻拍:從1960年代的黑白電視劇,到90年代的真人電影,再到串流時代的影集,同樣的家族,在不同媒介與世代裡換變換不同的樣貌。

而1991年的《阿達一族》真人電影與 Netflix 在2022年、2025年分別推出的《星期三》(Wednesday)第一季、第二季,雖然同樣展現了「怪誕家族」歌德世界觀,卻以截然不同的配樂來塑形其「黑色幽默」:前者是帶歌舞劇感、重交響與管風琴氣味的好萊塢黑色喜劇;後者則在1991年的哥德配樂骨架上,加入了搖滾與流行選曲,將角色的孤僻與青春期的更靠攏 Z 世代一些。

90年代《阿達一族》真人電影
Marc Shaiman 的「陰鬱但可愛」管弦黑色喜劇

1991年電影的配樂由 Marc Shaiman 創作,它延續了經典電視版主題 Vic Mizzy 所創作的「彈指」的幽默聲響,卻以更厚實的管弦樂語彙重寫與編入,形成「既熟悉又翻新」的聽覺感受。

這版配樂的樂器編制偏向「傳統好萊塢」的編曲方式,加入更豐富的鐵片琴(Celesta)、豎琴打擊樂器,並以低音管、巴松管與豎管風琴色彩強化「陰森卻俏皮」的氛圍。1991年版最突出的改變,不是單一強調「暗黑」情緒,而是明亮旋律與陰森幽默的反襯,大鍵琴的哥德氣味、舞曲式的律動,讓荒誕家族像萬聖節派對般熱鬧,就像是家族站在墓地中還是可以自在微笑一般。

例如:開場〈Deck the Halls/Main Title〉先以聖誕歌曲的人聲製造反差,旋即切入耳熟能詳的主題曲,旋即以管弦樂轉向陰郁的色調,強調這個家庭的黑暗面。接著低音銅管與木管的斷奏做出音樂節奏緊貼角色動作、誇張模仿畫面節奏的 Mickey Mousing 式的喜劇節拍,弦樂以近似圓舞曲的擺盪收束,讓荒誕、優雅、黑暗同時存在。

電影內的〈Mamushka〉由 Marc Shaiman 改編自百老匯傳奇編劇與詞作家 Betty Comden 與 Adolph Green 早年創作的一段「仿俄羅斯民俗舞曲」(未正式使用在任何百老匯劇目的喜劇風格曲目),Marc Shaiman 在此基礎上重新編曲,使之成為派對橋段中阿達一族爸爸高魔子(Gomez Addams)與叔叔肥斯特(Uncle Fester)以歌舞慶祝團聚的黑色鬧劇。

正如高魔子所說:「這是我們的哥薩克表親教的!『Mamushka』自不知何時起便是阿達家族的傳統。我們在尼祿拉琴*時跳過 Mamushka⋯⋯在滑鐵盧跳過 Mamushka⋯⋯也為開膛手傑克跳過 Mamushka。而現在,肥斯特阿達,這支 Mamushka 是獻給你的!」荒誕至極,卻讓兩人親情羈絆以歌舞爆發,明確把「家族」放回到這部黑色喜劇的中心。

雖然原聲專輯以 Marc Shaiman 創作的管弦為主,但片尾另以嘻哈歌手 MC Hammer 的〈Addams Groove〉作為商業話題的延伸,曲中還取材了1964年電視經典主題曲那句重複的「Addams Family!」顯示《阿達一族》在90年代的宣傳策略,一方面守住原版的經典元素,另一方面也懂得借流行單曲把品牌推向大眾娛樂市場。

*註:英文諺語「Nero fiddled while Rome burned」為傳說古羅馬皇帝尼祿在羅馬大火時還能閒情逸致地拉著提琴看著大火,代表對悲慘的事冷酷漠視。

Netflix《星期三》影集
Elfman 與 Bacon 的哥德骨架 × 流行搖滾的青春投影

2022年,Netflix 將家族中的女兒星期三(Wednesday),特別拉出成為主角翻拍《星期三》,配樂由 Danny Elfman 與 Chris Bacon 合作。開場主題〈Wednesday Main Titles〉延續 Addams 家族經典主題曲開頭的四個音符,但加速大鍵琴彈法使聲音更加清脆擺脫以往的笨重感,疊加女聲合唱、獨奏大提琴形成更私密的悲愁基調,再加上工業感的節拍,搭配特雷門琴塑造如幽靈出現的聲響。既致敬傳統,也重塑出屬於這位青少年主角的當代魅力。

音樂不再只是陪襯闔家喜劇,而是貼合星期三的內在成長獨白,讓鏡頭外觀眾能「聽見」她的孤寂,與對世事的冷眼旁觀。

大提琴翻奏 The Rolling Stones(滾石合唱團)的經典〈Paint It, Black〉,這不是隨隨便便的選曲,而是精準的性格宣言:原曲由主唱 Mick Jagger 與吉他手 Keith Richards 創作、1966年問世,歌詞「I see a red door and I want it painted black」以極簡的意象否定一切色彩,與星期三的黑白美學與疏離姿態天衣無縫。而吉他手 Brian Jones 當年以西塔琴寫出的陰鬱襯樂,到了影集裡以大提琴的弓法顫動呈現,將60年代英倫反叛態度,轉譯成星期三專屬的哥德式獨白。

延伸閱讀:「星期三」cover 滾石樂團,大提琴版〈Paint It Black〉黑白配人生


影集中出現另一首搖滾樂改編的是 Metallica〈Nothing Else Matters〉,原曲充滿著孤行者精神,影集把歌詞拿掉,留下那股硬撐著往前的旋律張力,正好補上星期三她堅持「照自己規則過日子」的性格。

《星期三》最具標誌性的魔性時刻,來自第一季第四集舞會段落用上 The Cramps〈Goo Goo Muck〉,配上飾演主角星期三的演員 Jenna Ortega 自編的「怪舞」,帶動 TikTok 文化的二創風潮。這首歌的內容,就是從一個青少年在夜裡「變身」、出沒覓食的「怪胎」視角描述。把這種半惡作劇、半掠食的夜間自白,放到從不合群的星期三身上,在「校園舞會」這個集體場所形成反諷,她非但不融入場域,還把舞會變成她的狩獵場。


第二季(2025)將選曲範圍拉得更廣:從古典樂(像華格納《女武神的騎行》、普羅高菲夫〈騎士之舞〉)到哥德搖滾(Sisters of Mercy〈No Time to Cry〉)以外,連 K-pop 都加進來了。比如「星期三與好友 Enid 靈魂互換」那段,使用 BLACKPINK〈BOOMBAYAH〉,因平常星期三喜好的音樂為古典,而 Enid 酷愛流行文化,音樂一出來就知道是 Enid 住進了星期三的身體;即使有著 K-pop 較為跳 tone 的選擇,但同一集又把 Blue Öyster Cult〈Don’t Fear the Reaper〉改成大提琴版本,不改星期三的標誌性音色。

另外,第二季還找 Lady Gaga 做了原創新歌〈The Dead Dance〉,呼應第一季舞會帶起的熱潮。這首歌由 Tim Burton 親自拍成黑白陰鬱的 MV;歌詞圍繞「在創傷中仍要起舞」的韌性,MV 視覺把脆弱的瓷娃娃擺在墓園裡亂舞。而影集劇內的這首歌的出現也不是「背景隨播」,而是讓星期三的好友 Enid 與新角色 Agnes 在「威尼斯化裝舞會」橋段共同舞蹈。但這波風潮沒有第一季的〈Goo Goo Muck〉來得反應熱烈,關鍵差異可能在於第一季創造的是「星期三舞」這個全新表現形式,用舊曲帶來意外的驚喜,而第二季再做舞會名場面,觀眾已有預期心理,且新的曲子是完全量身打造,少了反差感的震撼。

延伸閱讀:阿達妹「星期三」自編怪舞,哥德孩子狂跳 The Cramps 的〈Goo Goo Muck〉

比較兩者配樂的選擇,可以看出兩部作品其實在回答兩個時代的同一命題:黑色幽默要怎麼「被聽見」?

在電影中,星期三仍是「怪家庭中的冰冷小孩」,配樂多用來襯托家族的浮誇喜劇表現;而影集則把單一角色推到敘事核心,音樂語言不只造氛圍,更直接描繪性格:她在校園裡以「異類中的異類」形象來自我封閉,不過在舞池中又以另類選曲來襯托其與「反社交地社交」的能力,成為了非典型的 Z 世代歌德少女,這點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潛力。

而影集把愛倫坡的意象嵌進世界觀——校名 Nevermore、舞會 Rave’N、校際賽 Poe Cup 等都是致敬,其中「Nevermore」一詞取自愛倫坡詩作〈烏鴉〉(The Raven)中象徵宿命與絕望的反覆詠嘆,「Rave’N」則以烏鴉(Raven)為諧音,延伸出青春舞會的黑色浪漫,而「Poe Cup」更直接以詩人之名命名,呼應愛倫坡筆下陰鬱、詭異、死亡與浪漫交纏的世界觀。而配樂與選曲的方向也有了文學的呼應,大提琴的反覆營造出愛倫坡式的陰鬱與孤獨,以「異類」的視角去反思要求同值化的校園。

從「家庭」到「個人」,是兩個時代對敘事主體的不同想像;後者更強調個人與當代流行、乃至經典文學翻新的串接、個人主義的倡導,並思考如何令老牌 IP 以新聲回歸達成跨圈效益,兩者的配樂方向不同,但都具有標誌時代的意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Wednesday Netflix(@wednesdaynetflix)分享的貼文

撰文:詹氏
圖片來源:Prime Video、Netflix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

《阿達一族》配樂怎能不彈指?提姆波頓為《星期三》破例致敬經典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