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1968年同名專輯《The Beatles》因為裝幀全白又稱「白色專輯」(White Album),唱片封面上唯有每張的序號與團名鋼印,當然了,No. 00000001~No. 0000004 均為披頭四團員所有,John Lennon 把序號5給一名友人,有「披頭四第五人」之稱的製作人 George Martin 拿到序號7,那麼誰拿到天字第一號呢?
樂迷多半猜是 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 也說過藍儂為了爭取一號「喊得最大聲」,但事實證明,自始至終都是鼓手擁有這張寶貝,並將它鎖在倫敦銀行金庫中超過35年。直到2015年 Ringo Starr 才將一號拿出來慈善拍賣,最後以約79萬美金賣出,收益全數捐獻給他和妻子 Barbara Bach 創立的The Lotus Foundation(蓮花基金會),促進各領域社會福利。
對於披頭四來說,這張雙碟唱片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他們在自己的 Apple 廠牌發行,收錄的30首歌曲中大部分是披頭四1968年初在印度的那幾個月跟隨 Maharishi Mahesh Yogi 學冥想時創作的,樂器主要用原聲吉他單純表現。每首歌都展現團員各自的性格,像是 George Harrison 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靈感來自於他在一本書中隨機發現的一句話,原本那只是一首獨奏原聲歌曲,直到邀請好友 Eric Clapton 演奏吉他 solo 後才終於滿意這首創作。
那為什麼返璞歸真就要披上一套國王的新衣呢?其實這是一個純純的意外。因為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啟發,專輯原本命名為《A Doll’s House》(玩偶之家),封面則用滿版的飽和色彩描繪四位團員蹲在森林中與野生動物相依相偎。然而就在發行前四個月,英國前衛搖滾樂團 Family 推出《Music In A Doll’s House》專輯,幾乎完全撞名了,披頭四於是放棄「玩偶之家」,隨興地為第9張錄音室專輯掛上團名當專輯名稱,裝幀則由普普藝術家 Richard Hamilton 與點子王 Paul McCartney 共同設計。
▲《The Beatles》/《White Album》原本計畫命名做《A Doll’s House》,此為原預定封面,以手繪結合團員與許多森林小動物,表現暗黑童話風。
Paul McCartney 要求封面視覺要和花裡胡哨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形成強烈對比,Richard Hamilton 原先預想在白色封面上加個咖啡杯的水漬印子,但被嫌太粗率無禮(此構想後來用在 Elvis Costello and the Attractions 1980年專輯《Get Happy!!》封面),另一個提案是將封面浸泡在蘋果果醬裡,以紀念披頭四在1968年創立 Apple 唱片公司,但被嫌太厚工、不切實際,也被否決了。最後樂團決定直接完全留白,只加上專屬序號鋼印,用號碼建立指標性和增加銷售量的數字感。
▲ 披頭四1968年雙碟專輯《The Beatles》因包裝全白又名《White Album》(白色專輯),由普普藝術家 Richard Hamilton 與 Paul McCartney 共同合作設計完成,原始版本有編列序號,此為編號00000001。
Ringo Starr's UK 1st pressing White Album No 0000001 is part of our auction on December 4th! #TheBeatles #Auction pic.twitter.com/NpJgRzQk4e
— Julien's Auctions (@JuliensAuctions) November 5, 2015
▲ Ringo Starr在2015年慈善拍賣他收藏的序號00000001《The Beatles》,以79萬美金售出。
為了滿足樂迷的期待,白色專輯內附加披頭四的黑白與彩色個人照,以及一張拼貼照片的折疊大海報。專輯甫推出就造成樂迷熱烈討論,隨著時光流逝,更成為全球收藏家鉅資收購的珍貴藝術品。
▲ 白色專輯附加的披頭四彩色個人照由 John Kelly 拍攝。
2018年11月,披頭四發行《White Album》50週年紀念版,這次封面除了白底,還加上四位團員面無表情的四格黑白個人照。Paul McCartney 說:「我們將花椒軍曹的樂團留在他們風光明媚的至福樂土表演,現在正朝地圖上沒有標示的新方向昂首闊步。」
撰文:蔡舒湉
資料來源:radiox、udiscovermusic、RollingStone、thewhitealbumproject、The Beatles、NME
🐔本文收錄於樂手巢雜誌 Vol.20,樂手巢雜誌全台索取地點:
https://bit.ly/3QWmV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