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X(World Music Expo)世界音樂博覽會創立至今已超過30年,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的音樂與文化盛會,每年十月,來自近90個國家、超過2,600位音樂產業專業人士都將齊聚一堂。今年,來自臺灣的音樂團體「三個人」將代表臺灣前往芬蘭演出。他們不僅從近千組申請團隊中脫穎而出、為亞洲僅有的四組受邀團體之一,更是首度登上這個世界舞臺的臺灣音樂人。
由郭靖沐(箏)、潘宜彤(阮)、任重(笛簫)組成的「三個人」,除了 WOMEX 的官方演出,也將攜手當地著名康特勒琴(Kantele)演奏家 Ida Elina,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地標「岩石教堂」共演。抱持著「音樂能讓世界更靠近」的信念,三個人滿懷期待與熱忱地說:「想用音樂,傳遞我們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愛!」
誕生自實驗計畫,三個人的「音樂跑走」之旅
「三個人」最早的雛型,其實源自一個名為「音樂跑走」的計畫。「我們當初組團的起點,是出於一個『實驗』的想法。」潘宜彤回憶,當時他們發現許多音樂會或畢業演出的觀眾組成多半是親友,因此萌生把音樂帶到更廣闊人群的念頭。「我們想實際了解他們是如何得知這類音樂資訊,以及對國樂的想法與印象。」於是,三個人花了一年的時間到各地演奏、交流、收集回饋,最後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將學校的學生與在旅途中遇見的觀眾一同匯聚於音樂廳,為兩個原本或許處於平行線的群體,在音樂的世界裡相交。
至於後來為何取名為「三個人」?潘宜彤笑著說:「就覺得既然這是三個人一起發起的計畫,用『三個人』這個名字最自然不過。」而這簡單樸實的名字,也與樂團「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近人、接近音樂」的初衷相契合。
正如最初「音樂跑走」這個名字,三個人其實也常常從臺灣「跑走」至世界各地演出,包含:日本、印度、加拿大、法國等。演出場合橫跨熱鬧的戶外音樂節、宗教與民俗祭典,到嚴肅的當代音樂發表會、開幕典禮。而不同國家觀眾的反應也各不相同,三個人舉例:日本觀眾一開始較安靜、拘謹,但演出結束後,卻會主動上前交流,甚至還會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們透過音樂感受到的畫面與情緒;歐洲觀眾則特別對樂器感到好奇,常常會圍著他們詢問古箏、阮、笛、簫的構造與聲音來源。
而印度觀眾則令他們印象最深刻,「那裡的觀眾非常熱情、樂天,會隨著音樂搖擺、微笑,甚至在演出中不自覺地發出讚嘆與歡呼。那是一種現場共鳴的感覺,彷彿我們之間的語言與文化差異在音樂中都被消融了。」憶起當時,郭靖沐的嘴角仍微微上揚,「即使器材臨時出狀況、開演時間延遲,他們仍然非常放鬆,好像一切都沒關係。那份『不焦慮』的能量,也感染了我們。」
▲ 三個人2017年至韓國全州演出。
因為罕見,所以更要持續不斷地創作
「既然我們都出身於國樂系,選擇的樂器當然自然也是東方樂器——笛、阮、箏。」任重自豪地說。三個人從2013年創團至今,這樣的編制在業界仍相當罕見,「也因此更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創作、編寫、探索。這或許就是我們這十年以來最穩定的一件事,為『三個人』不斷創造新的聲音。」但這樣的組合確實也讓他們遇到不少挑戰,「笛子屬於吹管樂器,而阮與古箏都是彈撥樂器,在音量平衡、音色融合與樂句延展上都有其限制。此外,當時幾乎沒有現成的作品能讓我們直接演奏,因此早期的曲目大多仰賴改編與自創。」
延伸閱讀:別再哭,妖!A_Root 同根生《邊緣轉生術》為被壓抑許久的妖怪們伸冤平反、突破轉生
不過2023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三個人的他》,三個人則邀請到了五位作曲家:曾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的劉至軒、曾與「巧連智」、「Yamaha 山葉樂器」「臺灣國樂團」合作的王樂倫、Clap&Tap 室內管弦樂團團長蕭育霆、獲⽂化部邀請至西班牙與法國演出的方斯由,以及行草樂團刁鵬,各為他們量身打造一首歌曲;而這樣的多元組合,正好也是專輯主題「Fusion」的最佳體現。
「我們期望讓『融合』不只停留在風格層面,也反映在作曲家的多元背景上。有專注於國樂創作的作曲家,也有擅長爵士語彙的音樂人,甚至還有偏向流行與節奏感強烈的創作者。」這些截然不同的聲音風景,也延續了三個人始終堅持「每張作品都要不一樣」的理念。
「傳統」與「創新」並非對立,而是不斷流動的關係
以國樂為主的編制和創作,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三個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不過對他們來說,「傳統」與「創新」並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關係。「它可以是時間性的,也可以體現在作品上,甚至存在於前輩與後進之間的交流中。」
延伸閱讀:「想怎麼死,就怎麼活。」裝咖人 x A_Root 同根生〈想欲共恁講〉給文化失語者的島路行動
郭靖沐以三個層面與我們分享:在時間層面上,他們希望讓當代的音樂語彙和過往的表演形式之間產生對話,「例如,我們會選擇一些傳統作品,透過當下的創作手法與表現語言重新詮釋,讓它們在新的時空中擁有不同的生命力。」而在作品層面,他們也能從中看見不同時代間的音樂美學與觀點差異,而這些差異,正是創新的養分。
最後一個層面,是人與人的關係,「傳統與創新的連結更來自於『理解』與『對話』。我們從前輩身上學到的是對音樂的專注與敬業精神,這些價值是創新的根基。唯有理解過去,才能在當下的文化脈絡中實踐並延伸。」三個人強調,傳統不應該只是被保存的對象,而是要透過溝通、分享與再創造,在新的時代中被重新理解。「當了解與對話發生時,傳統與創新就不再是兩個端點,而是一條能彼此相遇的流動線。」
三個人亦致力推動「國樂國際化」,他們認為這件事的核心在於「溝通」和「語言」。「所謂的語言,不只是文字,而是如何讓他人能『理解我們的文化』。這就像在教學中,老師擁有知識、學生擁有渴望,而真正的交流,發生在老師能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傳達知識的時候。
同樣地,我們在推廣國樂時,也必須用讓國際觀眾聽得懂的方式去表達文化,讓他們能理解、共鳴,進而產生興趣與情感連結。」因此,除了演出與創作之外,「三個人」近期也積極展開短影音企劃,讓音樂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在線上流動,並將臺灣的聲音傳播得更久、更遠。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高中一路到碩士,再到共同玩團,長時間的相處讓「三個人」對彼此的音樂語言與個性都深刻了解。這些年來,他們的夢想與使命從未改變,「我們希望能聚在一起,做自己真心想做的音樂,說出屬於自己的觀點,並讓這樣的編制逐漸成為國樂中被認可、被記錄的一種形式。」
短短不到五天後,三個人就將站上 WOMEX 舞臺,「臺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自由、多元且包容的地方。這樣的文化背景,深深影響了我們的音樂思考與創作方式。」臺灣民謠元素,是三個人創作的能量來源,他們也希望透過演出,讓觀眾感受到他們身為臺灣音樂家的生命狀態與情感厚度。「對我們而言,WOMEX 不只是一次演出,而是一次把臺灣聲音放進國際脈絡,並與世界對話的珍貴機會。」此時此刻,三個人眼神都綻放著堅定無懼的光芒。
延伸閱讀:專訪|登上國際舞臺的關鍵一步和下一步——專訪風潮音樂 黃珮迪
【樂手圖鑑】三個人篇
- 至國外演出時,器材上會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我們在海外演出時仍盡量維持「原音呈現」為主,讓觀眾能真實感受到樂器的聲響。不過在戶外或開放場域,我們會事先和主辦單位溝通,通常會需要三支擴音麥克風供樂器使用,另外三支給成員在講話或演唱時使用。有時也會因應演出性質調整設計,例如,在巴黎文化奧運的演出中,我們希望讓觀眾感受到更直接的能量,因此特別設計成全場站立演出,包含站立的箏架與為中阮配帶背帶。這些細節上的變化,都是為了讓每一場海外演出能更貼近當地觀眾,也展現「三個人」在不同文化中的彈性與創造力。
- 推薦新專輯《三個人的他》的一首歌?
由劉至軒作曲的〈望著牛尾擺呀擺的阿枝〉。這首曲子旋律優美、結構清晰,同時充分展現三種樂器各自的特性與合奏時的張力,因此成為我們現場演出中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 登上 WOMEX 事前做了哪些準備?
在這次 WOMEX 的演出準備過程中,我們團隊內部其實經歷了非常多次的討論與研究。我們瀏覽了過往 WOMEX 的節目資料,分析其中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格與呈現形式,也思考臺灣音樂可以在這樣的國際平臺上展現什麼樣的樣貌?最終,我們決定以「真誠呈現臺灣的樣貌」作為核心方向。同時,也很感謝風潮音樂的全力推薦與長期耕耘,以及他們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帶領我們走向世界。
【WOMEX 官方演出】
時間|2024年10月23日(四)14:15(芬蘭時間)
地點|Tampere Hall, Daycase Stage
【岩石教堂特別演出 feat. Ida Elina】(免費入場)
時間|2024年10月27日(一)19:00(芬蘭時間)
地點|Temppeliaukio Church(岩石教堂)
撰文:Yuki Liu 劉韋琪
資料來源:風潮音樂、WOMEX 官網
🫧「Smells Like… Spirit」樂手巢雜誌 VOL.23 探索自己的靈魂氣味
https://lihi.cc/8eDWP